中經評論:促進“幫忙經濟”實現“幫忙不越界”
人們常説,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經典電影《頑主》裏,張國立、葛優和梁天三人開辦了一家“替人排憂、替人解難、替人受過”的“3T公司”。如今,這個想法在互聯網時代孕育出“新風尚”,形成了一股“幫忙經濟”熱潮。除了快遞、閃送和代駕,還有幫忙遛狗、幫忙排隊掛號、幫忙做飯、幫忙做決定……這一行是“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着實解決了不少人的燃眉之急。
這些服務項目針對的大多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小問題,問題雖小,但有時解決起來還真棘手。一方面,“人情債”難還,很多人開口求人幫忙時總得多掂量一下;另一方面,大家現在都注重隱私,未必能找到可靠的人並有時間來“搭把手”。在這樣的場景下,用錢來解決問題既省事又省心。可以説,“幫忙經濟”正是精準對接了人們現實生活中各式各樣的服務需求,而正是因為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飛速發展,才能實現這樣精準的供需匹配。
“幫忙經濟”值得我們為之喝彩。在吃之外,人們有了更多的消費選擇,生活也就有了更多可能。當消費場景從線下向線上延伸,消費對象從實物向服務轉變,消費體驗從大眾化向個性化提升,市場已然打開新的藍海。伴隨着供給大幅提升與內需持續旺盛的良性互動,微觀生活不斷改善,宏觀經濟穩步發展。更重要的是,4億多人的中等收入羣體、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為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大眾,不斷進行着從“0到1”的技術創新、從“1到N”的場景應用,這不僅為百姓生活增添色彩,更助推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當然,與很多“新業態”一樣,“幫忙經濟”也要經歷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比如,“幫忙罵人”這種明顯違背公序良俗的事情就不應該出現在平台上供消費者選擇;又如,代寫論文、代人考試、代人刷單等項目都涉嫌違法,需要監管部門“該出手就出手”。另外,消費者在購買“幫忙服務”時,自己心裏得“有桿秤”,對於可以幫忙的項目,買賣雙方需要簽訂合同,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消費者也應事先對服務提供方進行一定考察,確認其服務資質和業務能力等情況。
對“新業態”監管還需要再多囉嗦幾句。包容與審慎並重,應是新業態的監管定位。強調包容,是因為老辦法未必能“對症”新業態,也是因為創新潛力尚未充分釋放,對新業態要適當給予比傳統行業更高的包容度;強調審慎,則因為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創新不是隨心所欲的藉口。相關各方都應對此有清醒的認識,要通過努力、規範、協作,促進“幫忙經濟”實現“幫忙不越界”。
《頑主》有一個荒誕的結尾,“3T公司”儘管貼出了停業的通知,但門口依然排起了長龍。其實,不論時代如何變化,發展的引擎一旦點燃,便會不斷拓展人們想象力的邊界。由此不難理解,小康的內涵,就在百姓不斷改善的衣食住行中,也在消費市場持續升級的美好生活裏。(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子房先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徵稿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