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觀察】城市競爭格局:“強省會”與“多中心”並舉

【深度觀察】城市競爭格局:“強省會”與“多中心”並舉

本文約4642字

預計閲讀時長10分鐘

每一個省會城市,都有一個王者夢想。

最近,多地從省級層面吹響“強省會”號角這也意味着,“強省會”戰略的實施為的不是單個城市的崛起,更揹負着全省的希望。

與此同時,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不少省份又於近日“官宣”推動副中心城市建設,告別“一城獨大”

當“強省會”遇到“多中心”,該如何取得平衡?“非中心城市”又該如何發展?區域發展格局將有哪些變化?

【深度觀察】城市競爭格局:“強省會”與“多中心”並舉

多省實施“強省會”戰略

“某種程度是在爭奪話語權”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據中國城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在各地披露的“十四五”規劃中,至少已有10個省區提到了“強省會”——

山東省在“十四五”時期,明確提出“強省會”戰略,濟南市被提及11次之多,其肩上扛着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國家中心城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等一系列重任。

廣西壯族自治區把厚望寄予南寧市,大力實施強首府戰略,深入推進北欽防一體化,高標準建設南寧都市圈,共建北部灣城市羣,建優建強北部灣經濟區,揚起引領全區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的龍頭。

貴州省為“強省會”定下了明確的提升目標:到2025年,貴陽城市能級進一步提升,生產總值達到7000億元以上,經濟總量在全國省會城市實現位次前移,首位度達到27%以上。

江西省也明確了“深入實施強省會戰略”。推動南昌市彰顯省會擔當、增強省會功能,打造都市圈經濟中心、金融中心、科創中心、品質消費中心和高端服務業發展中心,增強核心主導功能和輻射帶動能級。

再把目光放到湖南省,在近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湖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湖南省首次提出“強省會”戰略。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吳桂英指出,扛牢“強省會”主體責任,加壓奮進,發揚優勢,補齊短板,加快打造“四個中心”,創建國家中心城市,提升省會首位度和貢獻率,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南貢獻智慧和力量。

為什麼各地對做強做大省會城市的呼聲如此之高?

國家發改委區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區域戰略一室負責人張燕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省會城市是各地區的龍頭城市,是支撐各省區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動力源,做強省會城市對全省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各省推動發展的首要抓手

“我想第一個原因是區域均衡化發展的需求,國家希望建設多個像上海、廣州這樣的全國性中心城市,而能夠擔當這一重任的最佳候選者就是省會城市。”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

孫不熟認為,各地做強省會,某種程度上是在爭奪話語權。一個省擁有一個強省會,不簡單意味着擁有一個經濟數據上的大城市,更重要的是擁有一個強有力的資源配置中心,它可以幫助各省在全國激烈的區域競賽中贏得更多資源、政策與人才。

“如果沒有武漢市作為依託,湖北省的高校資源、央企資源、鐵路資源,在競爭激烈的中部地區不會如此突出。正因為有武漢市這個籌碼,湖北省才顯得不那麼平庸,而是擁有更大的可塑性與想象力。”孫不熟説。

【深度觀察】城市競爭格局:“強省會”與“多中心”並舉

絢麗朝霞映照武漢長江大橋,美輪美奐。人民圖片

首位度超30%可視為城市能級較強

“不僅要做大規模,還需‘瘦身健體’”

衡量省會的強與弱,一個關鍵指標是首位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城鎮體系中的城市發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

在國際上,這個指標的計算方式通常是以首位城市與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規模之比計算得出。但近年來,國內普遍以一個省會城市GDP在全省GDP中的佔比數值來表示首位度。由此可見,“強省會”的潛台詞是省會城市經濟強大

“當一座省會城市的經濟首位度超過30%,大體可以認為它的能級較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據計算,去年省會城市的首位度整體平均值約為28%,距30%的基準線只有一步之遙。因此,“強省會”成為不少地區發展的主流趨勢。

中國城市報記者對比2019年和2020年城市首位度後發現,海南省海口市首位度上升10.9個百分點,變化值排名榜首。這背後得益於海南自貿港的重大利好,一系列准入清單的開放使得海口市承接的落地政策最多;而吉林省長春市以上升3.5個百分點排在第二位,這是2020年其合併公主嶺市帶來的助力,長春市抱得“公主”歸後,各項實力進一步加強。

那麼,“強省會”究竟該強什麼?

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一致認為,雖然現在省會“強”與否普遍是用GDP來計算,但一個實力強勁的省會,不應只是強大的經濟發展“火車頭”,同時也應該是宜居、宜業的大磁場,讓源源不斷的人來“用腳投票”。

“‘強省會’不是簡單地做大規模,甚至還需要‘瘦身健體’。”張燕具體解釋稱,要率先謀劃和推動提升省會城市在更大範圍乃至在全國的戰略功能及定位,“省會城市肩負的發展使命、承擔的戰略功能決定着發展的高度。特別是要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支持全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方面,省會城市要有新定位新擔當新作為。”

張燕表示,要提高省會城市的綜合承載力,有序有效集聚人口和經濟要素,走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城鎮化路子,不僅不能再依賴土地開發面積粗放式擴展的老路子,還要解決已有的大城市病問題。説到底,城市的建設發展是為人服務的,省會城市人口集聚集中、規模相對較大,更應該在服務人的發展方面提高保障水平、率先示範

張燕建議,要提高省會城市的經濟創新力。統籌實施好創新驅動戰略和製造強國戰略,依託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帶動產業鏈價值鏈升級,切實提高實體經濟發展的創新力、影響力和競爭力。

“山東省經濟比四川省發達,可為什麼‘存在感’好像不如後者?我想很大一個原因是四川省有成都市,而山東省沒有一個在全國具備綜合影響力的大城市。青島市的影響力只侷限在經濟,而不具備整體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力。”孫不熟如是表示。

【深度觀察】城市競爭格局:“強省會”與“多中心”並舉

甘肅省蘭州市壯麗的黃河風光。

部分中西部省份力推副中心城市

“‘一市獨大’前提是要有一市‘夠大’”

在全國省會城市中,2020年首位度超過50%的省會城市只有兩個:吉林省長春市和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緊隨其後的是青海省西寧市、陝西省西安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四川省成都市、湖北省武漢市、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海南省海口市、甘肅省蘭州市等8個城市,首位度均超30%。

中國城市報記者發現,上述城市有一個共性:省內再無第二個經濟強市或副中心城市,“一城獨大”跡象明顯

而與“強省會”相對應的,是一些典型的“弱省會”。按照2020年首位度來排序,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廣東省廣州市、江蘇省南京市等城市首位度排名均靠後,但這幾座城市都是“萬億元級俱樂部會員”。

經濟強大的地區為什麼反而是“弱省會”呢?

仔細觀察後可以看出,這些“弱省會”所處的省份均是“多子星閃耀”:浙江省杭州市有寧波市這個萬億元級兄弟;福建省福州市和廈門市、泉州市旗鼓相當;山東省濟南市和青島市的競爭從未停止;説到江蘇省,更可謂目之所及皆是強者……

“‘一城獨大’的現象在特定的發展階段,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張燕表示,但也應看到這種不平衡的發展如果持續擴大,既不利於省會城市自身的轉型升級,也不利於其他城市發展,還會影響一個地區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為此,培育省域副中心城市日益成為推動省域協調發展、形成梯級增長動力源的重要途徑。

2020年11月,《求是》雜誌刊發的一篇名為《國家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若干重大問題》的高層重磅文章指出:“中西部有條件的省區,要有意識地培育多箇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獨大’的弊端。”

在高層定調下,各地“副中心”建設被提上日程——不少中西部省份再擇一城,扶其“上位”。

談及副中心的選擇標準,張燕認為,應該是承載力較強、經濟基礎好、發展勢頭強勁、能夠支撐帶動區域發展的潛力城市。

“具體可根據各省情況,從地位區位、交通條件、生態環境承載力、經濟發展實力、戰略功能平台建設等多個維度統籌評價後,選取可以培育的副中心城市。”張燕説。

在孫不熟看來,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省會城市需有一定距離,這樣可以對省會城市無法顧及到的區域起到輻射引領帶動作用。在此基礎上,其自身也需具備一定發展基礎和區位優勢,“比如廣東省確定的兩個省域副中心是汕頭市和湛江市,而非東莞市和佛山市。”他説。

值得關注的是,國家發改委近日公佈了《“十四五”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規劃》,其中提出“支持徐州、洛陽、襄陽、長治等城市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

與此同時,中國城市報記者注意到,國家發改委網站在政務公開政策解讀欄發佈了一篇題為《差異化培育提升不同類型城市發展新動能》的解讀性文章。

該文章提出,面向未來,建議重點關注全球競爭型代表城市、區域性中心城市、戰略接續成長城市和衰退型城市等四類城市,突出比較優勢和功能互補,分級分類制定差異化發展策略,共同構建功能完備、層次有序、支撐有力的城市體系。

其中針對“戰略接續成長城市”,文章給出了具體建議名單:包括洛陽、贛州、蕪湖、襄陽、衡陽、南陽、柳州、阜陽、宜昌、岳陽、上饒等。這些城市與各地培育打造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不謀而合。

雖然中西部地區對於打造副中心熱情高漲,但中國城市報記者發現,並非所有的中西部省份都在培育副中心。有些城市的首位度已超過30%,但其所在省份並無培育副中心的意思。

對此,受訪專家認為,是否培育多中心並不涉及具體的量化標準,區域問題需要結合每個地區的實際情況,沒有一個公式可以複製,但避免“一市獨大”的前提是要有一市“夠大”。

“如果非要衡量,有一個感性指標,即當一個地區人口外流趨勢開始減緩甚至逆轉,‘強省會’就開始發揮效應了。”孫不熟稱。

區域發展格局更加多元和協調

非中心城市可發揮優勢差異化發展

當聚光燈都打向了“中心城市”,一些身在非中心城市的人坐不住了。

90後周鑫是土生土長的湖北十堰人,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時,她表達了對於家鄉的擔憂。

“十堰市被稱為‘汽車城’,是東風汽車的發源地。但現在東風汽車遷到了武漢市,帶走了不少人才。”周鑫焦慮十堰市未來的發展,“大家都去支持武漢和其他中心城市了,我們十堰怎麼辦?”

對此,孫不熟的看法是,東風汽車屬於央企,有着上汽、廣汽等“強敵”。要想在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必須有人才、技術和資金等要素的持續支持

“一直留在十堰市,似乎很美好,但從企業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十堰市對於核心要素的吸引力遠沒有武漢市強。東風汽車留在本省總比被其他省份‘搶’去了好,遷至武漢市,十堰市起碼能相對通暢地享受到武漢市的產業轉移和轉移支付利好。”孫不熟提醒,非中心城市要具備“一盤棋”意識

那對於像十堰這樣的非中心城市來説,該如何找到自身發力點,避免被“過度吸血”?

“這就需要加強省級層面的頂層設計,在省域層面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既要明確各城市戰略功能定位,引導不同城市走各具特色的差異化高質量發展的路子,還要構建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機制,促進城市之間優勢互補聯動發展,形成推動全省發展的強大合力。”張燕説。

在孫不熟看來,虹吸和輻射是並行不悖的,城市之間的聯繫是雙向聯繫,非中心城市應該找到自身特色,發揮自身優勢,差異化發展

眼下,如何促進人口和經濟要素有序集聚和流動,推動省會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其他非中心城市協調發展,是各地區面臨的共性命題。

中國城市報記者採訪發現,坊間對於“強省會”與“均衡發展”兩個選項仍爭論不休。

事實上,早在2019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就給出了答案:“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

“‘強省會’與省內城市平衡發展不是對立矛盾、必選其一的選擇關係。”張燕表示,在“強省會”的同時還要促進省內城市平衡發展,這是推動省域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和系統論,也符合發展規律。

可以預見,接下來“強省會”仍會是大部分省份的戰略選擇,同時,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副中心”走向舞台中央;在此基礎上,“強都市圈”更是呼之欲出……我國的區域發展正在變得更加多元和協調。

記者:鄭新鈺

來源:中國城市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772 字。

轉載請註明: 【深度觀察】城市競爭格局:“強省會”與“多中心”並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