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擊力雖然不容小覷,但越南畢竟是製造,而中國則努力智造了|來自網絡】
越南要搶中國的飯碗了?這是每個中國人都要關心的事情。一方面,我們要承認,他們最近的風光,也是他們努力的結果。同時,他們也有他們的優勢,和雄心。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意識到,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中國早已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多年的卧薪嚐膽,讓中國建立了全工業體系,這不是誰能拷貝就能拷貝的。但是,這個世界正在走向高科技、智能製造,中國要想繼續立足民族之林,需要向高端進軍。但問題是,以前我們懂得卧薪嚐膽,今天,我們還理解這四個字之於自己的意義?我們接下來需要做的,還是要努力拒絕“飄”起來,並努力建立自己產業的護城河!
——吾球商業地理
採寫|戴福全
主編|王千馬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 大腰精
製作 | 粉紅女佩奇
最近朋友圈看到不少人轉發文章,大致意思都説越南這兩年經濟強勢復甦,增長速度超過中國,即將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在被疫情困擾的當下,這個觀點突然變得相當有市場。
【不少自媒體都對越南表示了“青睞”|來自截圖】
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越南真的會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嗎?
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 “世界工廠”是什麼意思,它的前世今生是怎樣的。
“世界工廠”可以理解成“為世界市場大規模提供工業品的生產製造基地”。
從工業發展的歷程來看,19世紀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機器大工業代替了手工工業的生產方式,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開闢了新的生產門類,並在殖民主義炮艦政策的配合下,向世界各地輸出工業品。可以説,英國是19世紀的世界工廠。
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中葉,美國取代了英國,成為世界工業強國,在鋼鐵、汽車、化工、機器設備、飛機制造、電氣產品、醫藥及軍工等製造業各個領域,全面開花,其生產規模和出口份額,都位居世界前列,成為世界工業品出口的重要基地,這期間美國便是世界工廠。
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日本工業從以出口重化工業產品為主導逐步轉向出口高附加值的機械電子產品為主導,成為機電設備、汽車、家用電器、半導體等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大國,這個時期日本可以説是世界工廠。
21世紀伊始,中國工業品生產總量和出口總量均大規模增加,產銷兩旺,奠定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
然而,對所謂世界工廠要具體分析,起碼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來料加工型的世界工廠。第二種是原材料的採購和零部件的製造實行本土化為主,跨國公司控制着研發能力和市場銷售網絡。第三種類型是既具有研發能力和名牌,也控制着國際市場的銷售網絡,既在本土進行加工製造,也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採購,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
梳理清楚以上的事情後,我們再來對座入號,自行判斷越南的世界工廠地位。
施展教授寫過一本書,叫做《溢出:中國製造未來史》,系統詳盡的闡述了目前溢出到越南的製造業的真實的基本情況。施展教授通過走訪越南中國商會、在越南的中國企業、在越南中企工作的越南公民、越南的公務員、越南的經濟學者、越南的本土企業,以及調取了大量的經濟數據和指標進行彙總整理,耗費很長時間寫出了這本書。這本書裏的越南製造業,相對全面和真實一些,建議大家讀一讀。
施展老師認為,所謂的“中國製造業向東南亞的轉移”,實際上是中國經濟向東南亞的“溢出”。中國製造業的完整產業鏈、隱性知識是中國保持世界工廠地位的根基。中國向越南轉移的,並不是某些產業的全生產流程,而是該產業生產流程中的某些特定環節,主要是對供應鏈需求較低、人工成本佔比較高的環節。生產流程中的這些特定環節往越南轉移得越多,對中國這邊供應鏈的需求就越大,以中國和越南為代表的東南亞之間從而形成了一種深度的嵌合關係。這樣的轉移,施展稱之為“溢出”。
我的一位鄉友叫吳葉付,系深圳市拓普泰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在公司擔任董事、董事會秘書、副總經理。平常打摜蛋或打高爾夫時,我們倆都會聊到越南的事情,因為他們公司在胡志明市投資了1000餘萬美金,從開始弄,到工廠投產,歷經三年,真的是一波三折。
我來梳理下拓普泰克公司胡志明工廠的基本情況:總投資1500餘萬美金,應客户邀請而去投資、有確定訂單,全自動生產線,滿產年產值7000萬人民幣左右,核心骨幹員工基本上是從中國派駐。
老吳跟我反饋了幾個信息,完全可以參考下:
一、越南重工業基礎極其薄弱,以輕工業為主。對於拓普泰克來説,這個很要命的,因為配套不完善,不僅導致效率低下,而且會導致成本增加。正常情況下,成本增加了5%,疫情期間至少增加了12%以上。
二、胡志明市的土地成本已經與東莞持平,人力成本也已經達到了東莞的70%。唯一的優勢也就是還沒有遇到關税制裁。但美國最近也對越南發起了301調查,按照慣例,3-5年後,美國一定會對越南進行關税制裁的。
三、越南的行政效率極其低下。跟深圳比的話,胡志明市大概只有深圳的1/4,跟中國平均水平比,只有1/2的行政效率,這會讓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的優勢體現不出來。
四、越南的政策預期不夠穩定。同樣一個政策,在各省執行時候,基本上千人千面,而且差距非常大。這讓外商有強烈的不安全感。
五、越南的成熟產業工人太少。整個越南只有9000萬人口,婦女、小孩、老人、軍人、公務員等扣除掉,能夠投入到製造業的產業工人極限是不到3000萬。這樣的人力現狀,最終的結果肯定是成本會和中國持平。這些年外溢到越南的製造業,實際上已經極大的推高了越南的土地成本、人力成本,一當失去關税優勢(按照美國的尿性,這是大概率的),越南的製造業會面臨非常大的挑戰,但是越南又沒有中國這樣的實力和體量來承壓。
六、南越因為經過一定程度工業化的洗禮,技術藍領數量多一點,大概佔到全國70%;北越因為是這幾年才發展起來的,技術工人奇缺,有時候成本會高過中國。目前的現狀,在越南的企業已經很難很難很難(用了三個“很難”)招到本地的技術工人,要麼高價去挖牆腳、要麼中國外派。
【網絡上的一張圖片,多少代表了一些國人的看法|來自網絡]
無獨有偶。前些天跟富士康科技集團首席數字官史喆博士交流,他們在越南、印度、墨西哥都在發愁一個事情,當地配套不完善、產業工人招募不夠,影響到工廠的運營效率了。
三星、愛立信等企業,也有接觸,感覺都是一樣的。越南有千好萬好,但是確實承載不了這麼多產能。這些產能一湧過去,很快就把越南的土地、人力等要素資源的價格推高,個別極端情況下甚至比中國還高。胡志明市的廠房租金跟東莞一致,便是佐證。
越南現階段至多還是來料加工階段,距離成為製造業大國還有很遠的路要走,更別談製造業強國。
雖然疫情讓中國打了個盹,但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構建了全產業體系。而且,我們不想繼續只做低端製造業,逐步在往高端製造業爬升。因為我們不想永遠只做來料加工,也想創辦自己的品牌,也想做一些高附加值的產品,老百姓也想日子過得好一點。即使遷到越南的工廠,採購的模組等核心部件也是中國製造的,核心的技術和產品還是中國製造,這個現狀短時間內是不會有根本性改變的。即使勉強把越南稱為“世界工廠”,至多也是第一種來料加工型的“世界工廠”。
我的另一位好友、鄰居,瑞福來科技集團的董事長佘江發也在越南投資了一個製造基地,核心材料和部件均是從深圳採購的。
好比深圳周邊的惠州和東莞,看起來製造業生機勃勃,但是他們這些先進製造工廠的研發、運營、管理、市場總部,大多都在深圳,話語權都在深圳。
中國和越南一衣帶水,互補大於競爭,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好更深的合作。
【越南,會被難倒嗎?但不管如何,一衣帶水的中越,需要攜手發展|來自網絡】
- THE END -
吾球商業地理
見城市生長和未來
壹點號吾球商業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