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 (記者 張暢)低迴的輕音樂中,一場告別式進入了最後階段。
在場的逝者家屬的情緒較為平靜,偶有失態的親友,也在他人的引導下到室外平復心情。
3月30日,八寶山殯儀館,提供心語撫慰引導服務的工作人員。
心語撫慰工作室入口。
提供心語撫慰引導服務的工作人員在前台工作。
心語撫慰工作室內景。
見此情形,身着制服、肅立一旁的範明欣悄然鬆了口氣。在這樣的場合,她的身份是一名情緒撫慰人員——如果有致哀人員情緒失控,就將其引導至告別廳後的獨立區域,用言語、行動進行寬慰。
範明欣所在的八寶山殯儀館心語撫慰工作室團隊,成立於2018年,至今已為上千位逝者家屬提供服務,現有20多名成員都是“90後”“00後”姑娘。
“老北京都是習慣上午辦理喪事,女孩子幾乎都是5點起牀,6點多到館開始一天的工作,每週沒有固定的休息,更沒有周六日的概念。”工作室帶頭人郭鵬飛介紹。
又是一年清明時節,因為服務告別儀式的同時還要支援祭掃工作,心語撫慰工作室已經全員停休,開始了新一輪的忙碌。
遞上一杯水 陪着聊聊天
對於範明欣來説,進入殯葬行業是一個偶然。她本來是一名空姐,疫情期間原工作受到了影響,正好看到八寶山殯儀館的招聘信息,想着可以體驗一下不同的工作環境,就來面試,然後順利入職。
另一位成員韓亞茹則因從小耳濡目染,決定女承父母業。“之前我做過一段時間的幼師,因為機緣巧合有了到八寶山工作的機會,都是服務性的工作,對我來説是一樣的。”
一個常規的工作日,範明欣、韓亞茹和同事每人要服務2-3場告別儀式。儀式開始前,她們會站在告別廳大門兩側,引導逝者家屬兩兩進入,鞠躬行禮,而後繞場一圈瞻仰遺容。“如果有親屬情緒失控,我們會迎過去,引導他來到告別廳後邊的心語撫慰工作室,進行勸慰。”
十多平方米的工作室設置了四張靠背椅、一張茶几,角落的書櫃裏整齊碼放着心理專業的書籍,一旁牆上掛着液晶電視,淺黃色的裝飾風格温馨舒適。
激動的逝者親屬來到這裏,和其他悲傷的家人隔離開,情緒一般會慢慢平復。這時,範明欣或同事會遞上一杯水,陪着聊聊天。
“我們主要會跟家屬説,親人已經過世了,依照他生前的愛好或願望,我們在告別廳佈置了玫瑰或者花束,非常温馨,告別儀式圓滿完成了;如果還有想跟親人説的話,可以寫張紙條,和棺木一起火化。這麼一來,家裏人沒有什麼遺憾,親人在天上也安心。”
電視屏幕還會適時播放一些舒緩的影片或音樂,輔助服務過程。有時候,其他家屬也會過來幫着安慰。“比起我們,親朋好友的温言良語肯定更有效果。”
這幾年,隨着社會文明進步,八寶山殯儀館的告別儀式也在改變,背景音樂不再是一成不變的哀樂,而是根據家屬意願換成逝者生前喜歡的輕音樂,通過大屏幕展現音容笑貌時,也會更多選擇活潑的生活照。“佈置完告別廳後,我們會詢問家屬,這樣是否滿意?現場播放的音樂和視頻還有什麼要修改的嗎?整體來説,這是一項個性化的告別服務。”範明欣説。
“沒有你們,我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生老病死,世間常態。但有時,過於年輕的逝者、過於哀慟的分別依然讓姑娘們很受觸動。
範明欣印象最深刻的一場告別式,主角是位不到30歲的女孩,“很漂亮,眼睛很大”。白髮人送黑髮人,女孩的母親傷心到幾乎昏厥。
“我們提前跟家屬溝通,細心策劃告別儀式,問清楚孩子喜歡什麼東西、家裏人想給孩子送些什麼、需不需要寫信寫賀卡、要不要佈置愛心小氣球?只要在我們能解決的範圍之內,都儘量幫助落實。整場儀式結束後,逝者家屬特別感動,一直握着我們的手説,‘謝謝你們,沒有你們的引導,我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郭鵬飛則回憶起一位即將步入婚姻殿堂,卻不幸逝世的女士。“告別會開始之前,同事聽到悲痛的未婚夫跟別人説,‘她最愛漂亮了,身上的婚紗是生前精心挑選的,現在卻躺在棺木裏無法展示。’於是,我們決定彌補家屬的遺憾,跑前跑後協調安排,把逝者安放在靈牀上,用玫瑰花瓣點綴在周圍,再用嬌豔的玫瑰花編織了一個小小的拱門放在她的腳下,象徵她步入了婚姻殿堂。一旁的家屬看到這一切,感動得潸然淚下。”
還有一次,一位老先生送別了愛人後,心懷感激地對韓亞茹説,“謝謝你小姑娘,你讓我覺得自己不是在辦喪事,反而很温暖。”
與家屬共情 悲傷他的悲傷
自2018年成立以來,心語撫慰工作室團隊已經為上千位逝者家屬提供心理慰藉服務,她們通過專業的心理撫慰技術安撫家屬情緒,並協助辦理殯葬業務,因此先後獲評“北京市民政技能大師工作室”“全國巾幗文明崗”“北京市三八紅旗集體”等榮譽稱號。
工作室20多名成員都是“90後”“00後”姑娘,她們心思細膩,更能與家屬共情,“悲傷着他的悲傷、痛苦着他的痛苦、懷念着他的懷念、幸福着他的幸福”,在生者與逝者間架起一座橋樑。
去年年初疫情期間,成員們一直堅守在防控第一線,簡化業務工作流程,減少家屬在館停留時間。由於不能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她們悉心安撫家屬不能瞻仰遺體的激動情緒,既保障了治喪需要,又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風險。
根據規劃,今年工作室將與地方專業院校合作,研究、探索殯儀禮儀文化理論提升,為殯儀禮儀文化傳承創新和生命文化教育做出貢獻。同時與專業社工團隊合作共建人才隊伍,以技能大師工作室為依託,聘請殯儀專業教師和社工先進典型進行技術交流。
談起未來的工作,姑娘們充滿了信心。
工作室成員之一的田馨彤是“科班出身”,大學時全繫有幾百名同學,其中不少畢業後選擇從事本行業。“其實殯葬業已經不再是冷門行業了,父母也很支持我的工作。”來八寶山殯儀館之前,田馨彤有段從軍經歷,當過班長、帶過新兵、參加過重大演習,形成了優良的素質和過硬的作風,還順利通過考核,成為軍隊中罕見的女士官。如今,她正努力把部隊的優良作風帶入殯葬工作。
“我對現在的工作很滿意,也會加倍努力。其實以前做空乘也好,現在從事殯葬行業也好,周圍人都一直很支持,我也從不覺得自己的身份很特殊,就像醫生、律師一樣,是一份普普通通的職業。”範明欣説。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編輯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