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普通用户僅提供照片或視頻,基本不會產生人臉識別被破譯的後果,但使用他人照片製作短視頻還是可能要承擔侵權責任。
圖源短視頻平台截圖。
文|朱巍
最近,以“嗎咿呀嘿”為BGM的換臉動態短視頻火爆全網,除了全家福、寵物全體上場外,一些娛樂圈明星科技大佬也“被動”參加了洗腦神圖。
對此,有網友質疑:這個看似全民娛樂的狂歡,背後存在較多的技術與法律風險。也有一些媒體提出了例如人臉支付等風險提示。
人臉識別發展至今,絕大部分的採集端已經從2D檢測升級為3D檢測技術,配合上人體活體的光感和深感技術,結合幾萬個肉眼不可見的光點進行綜合識別,幾乎不可能讓照片代替活體人臉。在通常環境下,絕不可能出現單以他人照片就能解鎖和支付的情況。
不過,若説得極端一點,在使用3D打印技術製作的面部時,不增加其他活體動態感知的情況下,確實也可能出現人臉識別的盲區。但這都是在實驗室環境下才會出現的結果,對普通用户僅提供照片或視頻的情況下,基本不會產生人臉識別被破譯的後果。
涉嫌侵犯肖像權?
但從《民法典》人格權編的角度看,使用他人照片製作短視頻的直接後果就是要承擔侵權責任。
《民法典》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醜化、污損,或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網民以娛樂為目的,上傳他人照片,通過生物動態化技術,以短視頻等方式在互聯網上展現傳播,這種行為不屬於法律規定的肖像權合理使用範圍。
特別是將一些社會公眾人物肖像製作成搞笑視頻,因公眾人物商事人格權比較普通人價值更高,一旦被訴以侵權,可能賠償額度會非常大。再結合這些網絡信息傳播影響很高,點擊數和轉發度都很大,一旦被訴,上傳者可能會得不償失。
然而,話又説回來,“嗎咿呀嘿”的視頻傳播大都以歡快娛樂為主,基本不會直接涉及社會評價貶損或主觀惡意的情形。
還珠格格全員“螞蟻呀嘿”,圖源短視頻平台截圖。
肖像權屬於一種民事權利,進行維權是一種權利行使方式,不進行維權也是權利的行使方式。一般來説,公眾人物不太可能會因此將上傳的網民訴至法院,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公眾人物肖像權等人格權相比普通人而言,要有一定的貶損,除了捏造事實、惡意詆譭或商業使用等情況外,其他的訴求很難得到法院支持;
其次,公眾人物也要為自己人設做考慮,對此進行維權訴訟,“招黑”可能性比較高,也是得不償失;
最後,全民洗腦的神創意,可能會拉近自己與公眾的關係,大可不必費力不討好。
“嗎咿呀嘿”參與方式應合法合規
當然,從個人信息安全與隱私權角度看,上傳自己與他人的照片,可能涉及侵害隱私權的問題。
首先,自己與他人的合影,在其他人沒有授權的情況下,單個主體擅自將照片製作視頻上傳,涉及侵害他人隱私權、肖像權與個人信息權等問題。所以,網民若想蹭一波熱度,不管是從法律角度,還是從人際交往的道義角度,對於合影還應事先徵求他人意見。
其次,相關照片展現的是人臉部特徵,是可以識別到自然人身份特徵的信息,當然屬於個人信息範圍。《民法典》特別將人臉識別等“生物識別信息”納入了個人信息保護範圍,如果被上傳者事先不同意,上傳者就可能承擔侵權責任。
最後,14週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人臉識別信息有着特殊保護。不管是《民法典》、《未成年人保護法》,還是《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和國家網信辦頒佈的相關規定,對14週歲以下的孩子個人信息都要特別保護,未經孩子監護人明確同意,不能隨便上傳孩子包括面部特徵在內的個人信息。
因此,“嗎咿呀嘿”確實很火,也確實很好玩,儘管可能不會涉及人臉支付安全問題,但參與的方式應合法合規,至少有幾條紅線需要特別注意:
第一,未經他人允許的照片視頻不能自作主張上傳;第二,未成年人視頻照片信息不要惡搞或上傳;第三,不要通過委託第三方的方式製作視頻。
一般來説,互聯網大廠對用户個人信息的保護工作比較到位,其他視頻製作方則魚龍混雜,在委託過程中,將自己的電話、微信、照片、視頻、支付信息等都交到那些小作坊手中,其中安全隱患遠遠超過歡樂係數。這需要警惕!
□朱巍(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編輯:馬小龍 實習生:祁倩倩 校對: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