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在我國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從中國傳統生育觀看來,溺愛孩子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行為,畢竟傳宗接代在我國傳統觀念裏,是個人生活的頭等大事。如何讓孩子幸福長大,健康成人,自然也成了重中之重。
但從我國傳統教育觀出發,溺愛的危害早就被古人指了出來。中學課文《種樹郭橐駝傳》裏,柳宗元就曾説過“雖日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的話。即溺愛雖然看起來是喜愛孩子,其實是害了孩子。另外,在《後漢書》裏也有“孤犢觸乳,驕子罵母”的説法,無不印證了古人對溺愛的態度。
話雖如此,在生育觀和教育觀上,佔上風的往往是前者,這也是至今溺愛現象在我國仍為杜絕的原因。今天,筆者就來給大家説一個現代溺愛的反面案例,從中或許能得出一些孩子教育方面的啓示。
故事的主人公叫魏永康,乃是上世紀80年代湖南嶽陽地區的一名天才兒童。他有多聰明呢?13歲就考上了中國科學院少年班,可見其異於常人的學習天賦。然而,就讀沒多久,他就慘遭中科院勸退,甚至他的母親揚言“我巴不得他死在外邊”。到底發生了什麼,能讓一個天才神童墮落到如此地步,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魏永康出生於1983年,他父親曾參加過抗美援朝,後因負傷癱瘓在牀多年。因此,一直以來都是母親曾學梅扛起了這個家。平日裏,曾學梅在縣裏的百貨公司當導購,後來有了魏永康後,母親便將整個家庭的希望寄託在了兒子身上。
為此,母親在魏永康的教育上沒少花心思。剛2個月大的時候,曾學梅就開始教魏永康識字,還給尚在襁褓中的魏永康讀唐詩。不得不説,這種教育方式還是比較有效果的。3歲時,魏永康就已經掌握了1000多個漢字,4歲更是讀完了初中所有課程。
在小學上了二年級和六年級後,1991年,8歲的魏永康直接考上了本地重點高中。後來在13歲的時候,魏永康還考上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如此彪悍的人生,着實讓常人羨豔不已。
然而,也就是在考入中科院後,事情開始發生了變化。早前魏永康在讀書時,由於母親一直在身邊承擔他的飲食起居,甚至連洗澡、洗臉和吃飯都在母親的幫助下完成,導致魏永康的生活自理能力基本約等於零,他只用顧着讀書即可。而考上中科院後,因為背井離鄉讀書,母親不能在身邊,當時溺愛的惡習便逐漸顯露出來。
其實,曾學梅一開始想要陪伴魏永康去中科院上學的。但被魏永康拒絕了,他認為自己已經長大,可以獨當一面了。然而,到了中科院後,他才發現並沒有自己想得那麼簡單。拙劣的生活自理能力讓魏永康力不從心,從而影響到了他的學業。3年後,中科院以知識結構不符合研究模式為由,勸退了魏永康。這個昔日的天才,終於跌落了神壇。
而當時的魏永康已經17歲了,這17年的生涯裏,他除了讀書什麼都不會,更別説基本的社交和待人之道了。由於有這些潛在因素在,他最後被退學並不讓人意外。
但魏永康的母親卻無法接受,在她看來,自己辛辛苦苦這麼多年將魏永康培養成才,幾乎畢生的精力都花在了他上面。魏永康的失敗,無疑是對她人生的否定。曾學梅不但不理解,甚至還説出“巴不得魏永康死在外面”的氣話,這無疑讓本就飽受打擊的魏永康再次受到心靈摧殘。
因此,回家後的魏永康一直將自己鎖在房間裏,不和母親做任何溝通。母子倆的隔閡也越來越大,甚至魏永康還鬧過幾次離家出走。而最後,在心理學家的介入下,母子倆終於意識到了各自不對的地方。
在關係修復後。曾學梅逐漸讓兒子慢慢走出原來的舒適圈,嘗試跟陌生人社交。慢慢地,魏永康也解開了心結。後來,他再接再厲,又考上了北京工業大學的研究生。雖然失去了神童的光環,但魏永康一家換來了正常的生活。同時,母親的溺愛也給這個家庭好好上了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