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兩岸學者建言打造共同市場 壯大中華民族經濟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綜合

中新社天津11月28日電 (記者 張道正)“不論是2020年一整年,還是2021年的前三季度,兩岸經貿交流非但沒有受到兩岸政治關係的影響,反而呈現出積極正向發展,這是值得高度肯定的。”台灣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嶽這樣表述他對兩岸關係的觀察。

11月27日,由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兩岸關係南開大學研究基地、天津市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台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共同主辦的首屆“兩岸共同市場海河論壇”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圍繞“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的論壇主題,開展深入交流研討。

“過去40年來,兩岸之間的經貿互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雖然過去10年來,兩岸在政治上有很大的變化,但是兩岸經貿關係卻沒有因此脱鈎,反而越來越密切。”台灣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表示,如果兩岸能夠在“十四五規劃”期間建立一個以經貿為主軸的兩岸共同市場,不僅可以為兩岸關係奠定一個和平穩定的基石,長期(來看)更能夠發展兩岸互補互惠互利優勢。

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指出,海峽兩岸經濟關係的本質首先是“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過往40年兩岸各界共同打下兩岸經濟合作基礎的動能強、潛力大、韌性足,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同體,這是新時期“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最為重要的基礎。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九所所長譚瑾瑜表示,建構兩岸共同市場需降低貿易壁壘,消除生產要素往來的障礙差異。大陸在“十四五”規劃中,對於促進貿易自由化與便捷化已有相關的作為,同時亦提到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希望能在“十四五”時期之內能深化兩岸的產業合作,完成兩岸的貨品服務投資協議。

上海社科院台灣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盛九元指出,建構兩岸共同市場,壯大中華民族經濟所面臨最大的困境就是民進黨當局的阻撓與限制。因此應思考如何儘快恢復兩岸溝通對話,特別是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兩岸溝通對話,促進兩岸機制化交流合作的形成。其次,未來在兩岸產業經濟合作、建立共同研發標準方面,應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徑,比如發揮民間活力,讓民間在這些領域裏進行更多新探索。

“實現兩岸合作模式的創新,推動兩岸經濟合作融入大陸新發展格局,需要通過兩岸共同市場的構建來實現。”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教授李月認為,新格局下兩岸共同市場應有以下內涵:一是增進要素流動,二是打破內部壁壘,三是進一步落實同等待遇,四是逐步提升政策協調,五是注重數字經濟的合作。

廈門大學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李非表示,為了實現兩岸共同市場,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目標,應從自身發展利益和綜合實力出發,探討更加務實可行的政策。首先要完善兩岸共同市場的制度框架,要在已有的制度框架的基礎上,加強兩岸共同市場的制度創新,充分發揮民間機制、民間機構組織的溝通協調作用。其次,要提升兩岸共同市場的政治空間,聚焦兩岸共同市場的關鍵要點,不斷豐富政策內容,同時制定細緻的配套政策。最後要夯實兩岸共同市場的政策成效,採取試點先行逐步推廣的模式,提高大陸對台政策的執行成效,建立兩岸共同資產的區域對接機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