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召回駐立陶宛大使,台媒擔心“圭亞那事件”重演

中國召回駐立陶宛大使,台媒擔心“圭亞那事件”重演

圖源:外交部網站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中國外交部10日下午宣佈一項重磅決定: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政府召回駐中國大使。中國作出這一決定的原因是“立陶宛政府不顧中方反覆交涉、曉以利害,宣佈允許台灣當局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在觀察人士看來,中國此舉既讓人感到意外,也在情理之中。意外是因為,在中國的對外交往史上,“召回大使”的做法極為罕見,上一次中國這麼做還是26年前。但由於立陶宛過去一段時間的作為已觸犯到中國的核心利益,中國出手懲罰也被認為是勢所必然。作為一個人口僅約280萬的波羅的海小國,立陶宛出於各種動機衝到反華一線,接二連三與台灣勾連,突破不進行“官方往來”的底線。有評論稱,中國這次用具體行動表達了自己的憤怒,並展現出維護國家利益的堅定決心。多名國際問題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若未來立陶宛仍繼續“挑戰”中國,不排除出現兩國斷交的局面,接下來就看立陶宛能否及時“糾錯”了。專家認為,中國藉此對其他一些國家也發出“不要錯判形勢”的警告,對台當局也是一個震懾,正如國台辦發言人10日所説:勾連外部勢力進行謀“獨”挑釁,只能自食惡果!

“我們敦促立方立即糾正錯誤決定”

中國外交部官網10日刊登“外交部發言人就中方決定召回駐立陶宛大使發表談話”新聞稿稱,近一段時間,立陶宛政府不顧中方反覆交涉、曉以利害,宣佈允許台灣當局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中國政府對此表示堅決反對,決定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政府召回駐中國大使。

“我們敦促立方立即糾正錯誤決定,採取切實措施,消除惡劣影響,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發言人稱,“我們也正告台灣當局,‘台獨’是死路一條,圖謀在國際上搞分裂活動絕對不會得逞。”

“在圍繞台灣的爭執中,中國要求立陶宛召回大使。”路透社10日稱,上個月,台“外交部”宣稱將在立陶宛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這是其在歐洲國家設立的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通常使用的是“台北”。報道稱,此前北京已經譴責了台當局的決定,現在更進一步用具體行動來表達憤怒。

據台媒報道,當時立陶宛外交部發布新聞稿,也以“國家”稱呼台灣,表示將在今秋在台設“辦事處”。中國方面則敦促立陶宛恪守一箇中國原則。

10日,立陶宛外交部迅速回應,一方面“表示遺憾”,一方面“重申”決心遵照一箇中國原則,同歐盟及世界其他地區國家一樣與台灣建立互利關係。“我們正在思考下一步。”立外長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宣佈召回大使前,中國駐立陶宛大使申知非於8月7日在立陶宛《共和國報》上發表署名文章,指出立陶宛政府屢次在台灣問題上公然違反一箇中國原則和國際關係準則,嚴重侵犯了中國主權,干擾了中國統一進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劉作奎10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外交上來講,召回大使是嚴重程度很高的一種行動。很顯然,中國對立陶宛近期的行為予以了力度極大的反擊。他表示,立陶宛允許民進黨當局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比此前捷克議員訪問台灣還要更嚴重,因為議員不能代表政府行為,而立陶宛這次則是毫無疑問的政府行為,因此,中方的反擊力度在意料之中。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對《環球時報》記者説,立陶宛在台灣問題上觸犯到的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已直接影響到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中方召回大使的舉動意在向立方傳遞“絕不接受”的明確態度。這一舉動在中國外交的歷史上非常少見,也説明兩國關係已遇到嚴重挫折。

中國“前所未有的舉動”

在中國的對外關係史上,因與某國關係緊張而召回大使的情況極少。1966年,由於印度尼西亞國內出現反華潮,中國召回大使。次年,兩國進一步走向斷交。上世紀80年代,荷蘭政府批准售台潛艇,中國召回大使。1981年5月,中荷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

最近一次是1995年,克林頓政府允許李登輝以訪問母校名義至美國逗留並發表政治演説,致使中美關係遭受重大挫折。中國作出強烈反應,主動停止原定的高層官員訪問和接觸,並以述職名義召回時任駐美大使李道豫。

“立陶宛激怒中國,”德國新聞電視台10日評論道,儘管中方多次表態並概述可能出現的後果,立政府仍決定允許台當局設立一個以“台灣”命名的代表處。不過,中國最新的決定並不意味着兩國外交關係的終結。

“這是中國前所未有的舉動。”俄羅斯《觀點報》10日援引俄漢學家瓦維洛夫的話説,此前中國幾乎沒怎麼將召回大使用作外交工具,這進一步證明,中國外交變得更加果斷,更加堅定地捍衞自己的立場。美國彭博社稱,中國“劃出紅線”,向其他尋求與台灣發展更“正式”關係的國家發出“罕見”警告。

有分析稱,過去幾年,立陶宛一直在向台灣靠攏,特別是去年10月大選後,立新政府承諾推動“以價值觀為基礎的外交政策”,積極發展對台關係。除了計劃與台灣互設新機構,立陶宛還是歐盟國家中第一個宣佈捐贈疫苗給台灣的國家。

崔洪建表示,中立關係的變化和當前中歐關係遇到的困難與挑戰有一定聯繫,但也有諸多不同之處。他解釋説,立陶宛近期對華態度改變,最主要原因是其國內政治變化與國際地緣變化產生“共振”,即立陶宛新政府在執政後對地緣政治的判斷髮生變化,再加上拜登政府上台後對其施加了影響。

劉作奎認為,倘若接下來立陶宛仍不斷絕與台當局的相關往來,中立關係就很難改善。此前立陶宛並未有什麼彌合分歧的舉措,反而試圖升級事態,假如這樣的行為越來越多,未來不排除兩國斷交的可能。

至於歐盟的反應,崔洪建表示,部分國家可能會對立陶宛表達某種支持,但其他國家不會認同在涉台問題上採用立陶宛的方式,預計歐盟不會在短期內形成統一立場。

台擔心“圭亞那事件”重演

大陸的出手也讓台灣島內震動。台灣《聯合報》稱,大陸外交部官網發佈新聞稿,痛批立陶宛政府公然違背兩國建交公報精神。《旺報》稱,“追溯中方前次召回駐外大使,也與台灣有關,為1995年李登輝訪美。”台“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10日表示,會密切關注後續發展,“立陶宛捍衞國家尊嚴與自由理念的堅定意志令人敬佩”。

據台灣《自由時報》報道,有綠營人士發起“一人一句力挺立陶宛”活動。該媒體報道立陶宛外交部10日的聲明時稱“挺住了!”台“報橘”網站則拿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長阿多梅納斯前不久對台媒講的話壯膽,阿多梅納斯當時稱,不怕北京施壓,“跟以前的蘇聯比,中國算是十分温和”。

據台“新頭殼”網站報道,台“時代力量”國際部主任劉仕傑認為,接下來,立陶宛的案例與決定會成為台灣在歐洲“外交”戰場的指標,最糟的情形是立陶宛沒辦法扛住壓力,最後重演圭亞那事件。

路透社10日也提到這一事件。今年2月,台當局公佈“外交新突破”,在圭亞那設“台灣辦公室”,但一天後就傳出圭亞那決定終止該協議的消息。

而在專注於台海關係的復旦大學教授信強看來,中方召回駐立陶宛大使的舉動除考慮中立雙邊關係外,也有警告其他一些國家不要錯判形勢、步立陶宛後塵的意味。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説,“這同時也是對美國政府的一次表態。”就在10日,美“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孫曉雅與台“總統”蔡英文會面,稱台美關係正處於巔峯,是史上最佳,希望未來能強化並拓展台美關係。

美聯社10日稱,自蘇聯解體後,台灣尋求與東歐國家建立關係,大陸則利用其日益增長的經濟和外交影響力,確保這種關係只是非官方的。報道還稱,台灣的“邦交國”已減少到只有15個。除了不斷加大外交壓力,大陸也在台灣周圍派出戰機和軍艦。

台當局尋求拓展所謂國際空間的路註定行不通。法新社10日報道了台當局不滿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的台灣影片被主辦方標註出自“Chinese Taipei(中國台北)”一事。有島內媒體提到,台灣剛剛“被迫”以“Chinese Taipei”參加東京奧運會。

“我要再次強調,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10日表示,“我們正告民進黨當局,勾連外部勢力進行謀‘獨’挑釁,只能自食惡果。”(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 徐可越 任重 柳玉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38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召回駐立陶宛大使,台媒擔心“圭亞那事件”重演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