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996” | 媒體札記

過去一週,“996”再度成為輿論熱詞。和以往令眾多“打工人”怨聲載道的情景不同,此次引發關注的,是國家機關對“996”現象前所未有的鮮明表態。最近,最高法與人社部聯合發佈一系列超時加班典型案例,其中將“996”工作制界定為“嚴重違法”。這一表述,“擊中”了眾多苦於加班的勞動者的核心關切,也展現了勞動法規對職場實踐的積極干預。

生死“996”  | 媒體札記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996”之所以在輿論場上反覆發酵,是因為這一概念所代表的極端工時,已經嚴重損害了勞動者的切身利益。從根本上看,“996”不僅是職場問題,也不僅是法律問題,對那些時刻處於過勞風險下的員工而言,超時加班,可以説是“事關生死”的問題。

面對勞動者的正當訴求,有些人一直試圖偷換概念,將過勞視為“奮鬥”的表現,甚至把“996”稱作一種“福報”。對此,央視新聞在評論中直白地指出:“崇尚奮鬥無可厚非,但不能成為用人單位規避法定責任的擋箭牌。”

誠然,員工自願奮鬥也好,企業支付高薪也罷,都不能逾越法律,棄勞動者的基本權益於不顧。對此,《中國日報》在評論中表示:“要遏制996、007這種畸形現象,不僅要靠勞動者申請仲裁,更要靠執法部門主動執法,讓違法企業受到法律的嚴懲,防止勞動者‘被自願’、被996卻不敢仲裁的現象發生。法律的尊嚴要靠嚴格執法來維護,勞動法不是沒牙的老虎。”

此時此刻,“996”現象的正當與否已經不需要額外討論,當勞動法長出“牙齒”,明確界定此類工作制的違法屬性時,施行類似制度的企業只有“徹底改革”這一條出路。對此,《環球時報》發表了經濟學者盤和林的文章,文章在標題中便有力指出:“996”終將也必須成為歷史。

在旗幟鮮明的表態之外,同一篇文章也從經濟學的角度闡釋了“996”的不可持續性。作者表示:“勞動力市場雖然是生產要素市場,但是它與產品市場一樣,同樣適用於市場規則,同樣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然是市場經濟,勞動市場同樣也要做到效率與公平的平衡。”“市場為主,適度干預,是勞動力市場長遠發展的保證。”“勞動力市場牽扯到個人的切身利益甚至生命安全,具有重大的社會影響,所以政府有責任也有義務對其進行適度的干預。”

反對“996”,不僅是為了維護勞動者的健康,也是為了讓勞動變成一件更有尊嚴的事。對此,《北京日報》在評論中寫道:“對於大多數職場人來説,工作已經不僅是‘求生存’,其中既需要對事業的激情,也包括工作的效能、勞動的尊嚴、休息的質量、權益的保障等多重維度。從這個意義上説,明確‘996’違法只是第一步,企業只有以人為本,在制度體系上更加重視勞動者的權益訴求,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在絕大多數人反對“996”的同時,確實有一部分勞動者從自身利益出發,認為“996”並非一無是處。對此,光明網評論員指出,這些“長工時高收入”的人,“較難博得外界同情”。這並非是因為人們認為他們無權用勞動換取收入,而是因為他們的表態,可能“讓更多低端製造業和服務業等領域存在的‘長工時低收入’這一更為嚴重的侵犯勞動者權益問題被無端掩蓋。”

最近,“共同富裕”成為各界關注焦點。而“996”問題,也與這件事有關。光明網評論員在文章中指出:“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我們還需要從公平分配這一視角,對以‘996’為代表的超長工作時間製做進一步審視。‘996’工作制在各行業的大行其道,本質上體現的是初次分配有失公平。如果説三次分配建立在高收入羣體自願的基礎上,依賴並不具有強約束力的道德,二次分配架構於國家力量之上,做好初次分配則可以實現更加直接、長久且健康的公平分配效果。”

媒體札記,中國青年報評論員帶你品評一週時事熱點,我們下週再見。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24 字。

轉載請註明: 生死“996” | 媒體札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