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過去即使兩岸關係不佳也罕見的現象!”這聲驚呼來自於近日的台灣《工商時報》。
到底怎麼了?我們來看這樣一組數據:台當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日前公佈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核准陸資赴台投(增)資金額為3406.2萬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72.06%;前三季度台灣方面核准陸資赴台投資件數26件,較去年同期減少66.67%,9月陸資赴台投資件數為零。這樣的現象可謂極不尋常。
問題出在哪?島內有識之士一針見血地指出,民進黨當局製造的人為障礙是主要因素,他們態度的不友善及種種干擾,導致陸資赴台減少。
他們幹了啥?我們稍稍來回顧下民進黨當局近年來對陸資陸企的做派,便能明白是非曲直:為了限制陸資赴台,民進黨當局制定苛刻條款,把“單層”陸資超過三成或陸資具實質控制力的公司、具有“黨政軍色彩”的公司都算作陸資企業,嚴格控制其入島;同時,他們還修法禁止大陸OTT(網絡串流媒體)業者透過代理形式登陸台灣。
在對陸資企業的打壓上,民進黨當局去年先是根據新修訂的“法條”禁止愛奇藝、騰訊等影音平台在台落地,而後又對“淘寶台灣”處以41萬元新台幣罰款,並限期6個月撤回投資或“改正”,迫使淘寶台灣退出島內市場。
此外,民進黨當局所豢養的綠媒和網軍還齊刷刷地炒作海底撈台灣分店使用攝像頭,意圖將“監視畫面”傳回大陸。他們瘋狂渲染安全威脅,叫囂有關部門要“依法處置”。
陸資赴台能增加島內投資、提供税收、為島內業者提供合作和就業機會,同時也能豐富台灣民眾的消費選擇,好處多多。但是民進黨當局“迫害妄想症”上身,在“台獨”思維的作祟下,胡謅陸資赴台會導致大陸掌控台灣經濟命脈、威脅台灣安全,最終“被吞併”云云。也正是在這種意識形態的驅使下,民進黨當局近年來不遺餘力地鼓吹“新南向”“台商迴流”“重組供應鏈”等概念,嚷嚷着要“分散經濟風險”,散佈“兩岸脱鈎”論。
對於民進黨當局來説,只有想盡辦法排斥刁難陸資、封殺大陸產品、禁絕兩岸交流,不讓台灣百姓從中獲益,才方便自己製造“反中仇陸”氛圍,遂行“台獨”圖謀。
然而,民進黨當局的所作所為畢竟逆歷史潮流而動,違背時代大勢和市場規律,影響不了大局。統計顯示,近5年來台灣對“新南向”國家的出口成長率平均僅約0.52%,遠落後2008年至2016年的4.8%。台當局花了龐大預算,成果卻不增反減。另外,民進黨當局一次次乞求與西方國家簽署FTA,但迄今為止沒有下文;他們高喊着“歡迎台商回家”,但對於投資者如何解決島內的“五缺”問題束手無策。
相反,今年前三季度,兩岸貿易額已達2395.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9.8%。2020年台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額達1514.52億美元,同比增長14.6%,佔台灣總出口額的43.9%。這些數據都充分表明,兩岸貿易依存度持續增強,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持續深化。
在大陸有關部門的支持下,“31條措施”“26條措施”“農林22條措施”等涉及台胞台企同等待遇的舉措正不斷落實落細,台商在大陸的投資不斷增加、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越來越多的台企選擇在大陸上市。從黑龍江的和牛養殖到廣西的火龍果種植,從江蘇的科技產業到四川的大健康產業,越來越多的台商台青選擇在大陸打拼,抓住發展機遇,實現人生價值。
兩岸同胞是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大勢不可阻擋。政治操弄終究扭轉不了歷史規律、經濟規律。若民進黨當局一味製造兩岸對立,想靠“反中仇陸”獲得政治資本,只會加劇台灣經濟“失血”,嚴重損害島內百姓的民生福祉,無異於“自尋短見”。(桃花島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