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市警總局10月6日公佈全市9月犯罪數據,“仇亞犯罪案件”較去年同期激增368%。事實上,美國針對亞裔的種族歧視問題早已有之,尤其是從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開始,西方政客帶有偏見的言論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美國社會的反亞裔情緒。
美國歧視亞裔的歷史根源是什麼?亞裔、華裔經過了百餘年移民史,在美國社會獲得種族平等了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艾明如(Mae Ngai)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就此作出深度解讀。
資料圖:美國舊金山反對歧視亞裔的集會。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
現將採訪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在美國早期的文獻中,美國學者對中國移民是“苦力”(coolie)的印象根深蒂固,早期華人歷史書寫的支配權也在白人手中,何以如此?
艾明如:華人勞工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種族化的廉價勞動力,是自由勞動的對立面,早期有關華人羣體的書籍大多是由白人所著。而實際上,也有一些白人學者對華人羣體表示認同。比如社會學家瑪麗?柯立芝1909年在其寫的《中國移民》一書中,駁斥了“華人等同於苦力”的觀點。
然而現實情況並不樂觀,在美國政治中持反華觀點、反華態度的人更多,這也更容易影響公眾輿論,這也就解釋了這一偏見為何會根深蒂固。
後來在20世紀60年代,“苦力”(coolie、華人勞工代名詞)這一説法被白人歷史學家重新提起。這些歷史學家認為,這些華人始終沒有融入當地社會,他們也並不像歐洲移民那樣享受自由工作的權利。
因此我的研究正是還原當時在美國和其他英語國家定居的“中國人”的真實故事,展現出一段更加公正的歷史。我認為“苦力”這一描述很失真,它把華人描繪成奴隸,這個詞彙中帶有種族性的歧視色彩,認為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沒有發言權。我並不贊同這種觀點。
中新社記者:19世紀中期加州淘金熱至二戰階段,還有後來排華法案出台,華人在美國屢遭排斥與歧視。然而,為什麼華人移民美國的腳步卻從未停止?
艾明如:關於歧視的問題可以追溯至19世紀美國反華情緒的歷史根源,反華種族主義是一種普遍觀念。反華政治在各個地方有所不同,但是政治也會相互影響和借鑑,因此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白人殖民主義的基礎上出現了一種普遍的反華種族主義理論。
關於移民最主要一點是,以“商人”和“學生”身份到美國的中國人並不會受到排華法案的約束。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移民則以“紙兒子”(paper son)的身份出現在美國,也就是在美國出生的華人孩子,也沒有受到排華法案的約束。甚至在1950年,多達一半的美籍華人是“紙兒子”,所以從歷史角度看,中國人移民美國的腳步從未停止。
中新社記者:1943年排華法案廢除至今,美國的華人史研究逐漸活躍,是華人羣體對美國社會長期影響帶來的嗎?
艾明如:除了對“華人勞工”這類處於社會底層人羣的研究外,還有很多對非工人階級美籍華人的研究。比如,張素芳的《淘金:美國西部的華人礦工和商人》、譚碧芳的《解放纏足》、我個人的《幸運之家:一個華裔美國家庭的百年傳奇》。尤其是埃倫?吳的《成功的顏色:華裔美國人與模範少數民族的起源》一書,幾乎成為20世紀關於華裔新中產階級的主流觀點。美國華人羣體在很多方面都影響了美國曆史和社會。
資料圖:美國紐約連日降雪,曼哈頓中國城白雪皚皚。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中新社記者:在您的著作《幸運之家:一個亞裔美國家庭的百年傳奇》中,您試圖通過泰普之家表達什麼?華人羣體是否真正影響到了美國的歷史進程?
艾明如:作為第一代移民的約瑟夫?泰普,中文姓氏是趙,他立志成為美國的“白人中產階級”。我通過研究他們一家人的經歷,可以清楚看到中國移民在美國的百年曆史,以及美國社會文化的變遷。我希望能以小見大,通過一個“小人物、小故事”來展現“大歷史”的整體背景。
書中提到了美國華人羣體在很多方面影響了美國的歷史和社會,從下面這些例子可以證明。華人的民權案件——移民和公民權方面:益和訴霍普金斯案、排華法案、馮越亭訴合眾國案,以及美國訴黃金德一案等。再如出生於美國的黃金德回廣東探親,再次入境美國時被拒,原因是他的父母並不是美國人。當時根據《排華法案》,任何離開美國的華人不能再自由回到美國,即使永久居民也被剝奪了成為美國公民的權利,黃金德開始了漫長訴訟,直至1898年才獲判決可以入境。這些華人代表補充構建了美國的憲法。
中新社記者:“泰普一家”是早期美國社會里的中產階級家庭,即使物質豐富但仍難以真正融入美國社會,為什麼?在當今時代,亞裔美國人的種族平等夢實現了嗎?
艾明如:部分美籍華人的確在物質上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我必須坦誠地説,實現種族平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新社記者:有許多美國人對華人並非充滿敵意,但這些正面信息都被海量的負面宣傳淹沒,逐漸形成了一種輿論基調。您怎麼看待這種現象在美國排華歷史中的複雜性?
艾明如:種族主義不是人類對不同人的自然反應,而是由政治產生。學術界幾十年來對華人有誤導性的刻板印象,關於華人的歷史資料也很少,更不用説中國人寫的了。再者,我認為其中也可能有一些政治因素。
資料圖:數百人在美國舊金山灣區密爾佈雷市參加反對歧視亞裔的集會。中新社記者 劉關關 攝
中新社記者:不止華人羣體,其他移民族羣也會抱團聚集在一起,卻始終無法融入美國白人社會。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艾明如:歷史學家稱這種現象為“跨國性的身份認同及社會實踐”,這種現象在移民族羣很常見且具有普遍性。第一,這些移民羣體始終沒有真正融入美國白人社會。第二,他們仍想時刻與自己祖(籍)國的社羣、家人朋友保持聯繫。美國白人社會不僅對亞裔美國人有牴觸,對其他移民羣體同樣如此,這也是來源於刻板印象。
中新社記者:從去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以來,美國對亞裔美國人的暴力和仇恨上升,這種現象的歷史根源是什麼?您認為應如何破題?
艾明如:這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出現的美國排華運動。如我之前所説,學術界幾十年來對華人誤導性的刻板印象,幾乎沒有什麼文獻去糾正這一印象。然而,消除這種印象既需要經驗分析,也需要論證分析。造成這種結果需要多方面考慮,我認為如果真的是因為政治而造成了一系列的反華情緒,那同樣也要從政治的角度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