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德意前腳訪烏,高調宣揚“歐洲團結”,轉頭就拒絕新一輪軍援,為的是哪般?
美國媒體近日報道稱,西方似乎已經出現“厭倦”烏克蘭的表現,當烏方提出新一輪武器裝備援助請求時,法德意三國領導人全部表示拒絕。可見,以上三國在“授予烏克蘭歐盟候選國”決議會上,之所以投出贊成票,為的不是支持,而是背後的象徵意義。
在此之前,北約召開會議,會議期間重申了要幫助烏克蘭戰鬥到底的決心,並積極組織40多國一起商討如何更好地援助,美國總統拜登更是砸下10億美元援助金額。
而在西方各國為援烏忙得熱火朝天時,法國、德國、意大利三國領導人,親自乘火車前往烏克蘭首都基輔,與烏總統澤連斯基擁抱過後,極力強調了他們“對烏克蘭的支持”。
事後,烏克蘭外長庫列巴卻刊文稱,“越來越多人想要出賣烏克蘭”,讓烏克蘭放棄抵抗。而這樣一句話,恰好證明了外界的猜測,那就是西方領導人訪烏,表面看似支持力挺,實則暗着“勸降”。
事實上,烏克蘭之所以會落入這一尷尬境地,並非巧合而是有跡可循。
就在法德意三國領導人訪烏之前,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稱,烏克蘭其實是能實現和平的,但這必然會付出一些代價,比如做好在領土上讓步的準備。而到時候,北約可以幫助烏克蘭在談判桌上佔據最有利的位置。此外,法國總統馬克龍也提前表態稱,烏克蘭最終很可能會與俄羅斯進行談判。
當然,這些西方國家或人士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並不稀奇,畢竟烏克蘭戰場消耗太大了,他們不僅需要為其送上大批軍事援助,還不得不抵抗為援烏而正面遭到的俄羅斯反制。簡言之,西方“養不起”烏克蘭了。
坊間傳出消息,早在開戰不久後,烏克蘭的武器裝備近乎打光,而西方國家出於武器信息的保密,並不願意將重型武器或先進武器援助給烏克蘭,因此,送上的大多是從各方蒐羅來的蘇制武器。
而現在,美英法等國開始提供榴彈炮、火箭炮等,也是因為蘇制武器即將消耗殆盡,要想維持俄烏戰爭,就不得不繼續運送武器。而這,也恰好從側面印證了,在雙方耗損的背景下,烏克蘭一方損失更加龐大。
在過去幾天時間裏,俄羅斯對烏克蘭多處重要軍事設備、西方援助點發起密集打擊,炸燬大量西方提供的彈藥武器,烏克蘭就算想加班加點研製,也沒有工廠可以繼續工作。此消彼長之下,連烏克蘭軍隊的戰鬥決心也受到影響,不少士兵寧願違背軍令也要跑到別處躲藏保命。
可是,現在這場衝突,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根本不是説停就能停下來的。就算法德意等國能放棄提供軍援,並“勸降烏克蘭”,自然也會有國家極力拱火從中牟利。
就以現有局勢來説,衝突焦點轉移到了頓巴斯地區,按照西方官員預估,俄軍出動的規模近50萬-20萬左右,從5月開始,俄羅斯政府還取消了兵役年齡上限,這表明俄羅斯下一步有可能會繼續向戰場上部署更多兵力。
而烏克蘭方面,開啓了入歐“快車道”,不僅成功獲得歐盟候選國地位,此前德國提供的首批榴彈炮也抵運烏克蘭,烏防長列茲尼科夫興奮地表示:“我們有增援了!振奮了我們的精神”。在美媒看來,烏克蘭或許很快就會向赫爾松方向發起反攻。
其實,從以上分析也能看出,就算失去部分國家的軍援,讓烏克蘭決鬥之心有所動搖,但現有緊張局勢,仍在推動俄烏不得不繼續“前行”,再加上美英不斷的拱火,俄烏之間事態只會更加嚴重,而“拱火”背後,得利的是哪些人?“埋單”的又是哪些人?大家心裏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