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澎湃新聞】;
安倍與菅義偉。人民視覺 資料圖
近期,日本副首相兼財相麻生太郎等多名日本政客發表涉台錯誤言論,菅義偉政權下的鷹派氣焰高起,對華強硬論漸高。
“日本政壇頻頻發出包括涉台言論在內的對華強硬聲音,主要原因並不是日本國內政治發生了大變化。但不可否認的是,這與一直以來的政治右傾化有關。”早稻田大學教授、政治社會學專家樋口直人對澎湃新聞説道。
所謂日本政治右傾化,是指右翼保守勢力及其主張在日本政界佔據上風並影響政府決策的傾向。自前首相安倍晉三第二次執政以來,日本政治右傾化趨勢愈發明顯,也催生了一批少壯右翼政客,鼓吹強軍修憲的重要性。去年夏天,安倍因病退居二線,不從屬任何派系的菅義偉被普遍認為在政治立場上不及前任保守,但今年菅義偉政府卻在台灣問題上頻頻挑戰“紅線”。
日本上智大學政治學教授中野晃一則對澎湃新聞表示,鑑於自民黨仍然由“日本會議”等右翼勢力主導,那些希望競選首相以及影響決策過程的政客都可能發表迎合右翼的言論。中野晃一指出了近期日本政客的一系列“過分言論”的發表背景——“奧運會後即將迎來自民黨總裁選舉和眾議院選舉,勢必展開一場權力鬥爭。”
日本右翼“親台”淵源
6月底,日本防衞副大臣中山泰秀將台灣妄稱為所謂“國家”,防衞大臣岸信夫對此表示,中山的看法不代表日本政府立場。然而,岸信夫話音剛落,麻生太郎卻又發出了“保衞台灣”的言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7月6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麻生的言論極其錯誤且危險。
樋口直人指出,日本右翼中所謂的“台灣情結”可能要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的青嵐會,這一曾經的自民黨內團體主張“反華親台”。儘管青嵐會早就解散,但部分骨幹成員及其後代仍然活躍在政治舞台。
中山泰秀的父親中山正暉正是青嵐會的一員,2003年中山正暉把從母親那裏繼承的政治地盤傳給長子中山泰秀,並引退政界。
日本學者河內孝所著《血的政治——青嵐會的故事》一書介紹,自民黨內保守派的一部分強硬分子於1973年組成了一個政策集團,以“青嵐”命名,意為向日本混沌政界吹去清爽之風,其成員包括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前首相森喜朗等。當時中日邦交正常化剛實現不久,青嵐會反對日本斷絕與台灣當局的關係,堅持反華立場,被媒體視為極右團體。
由於此後青嵐會內部對華立場產生分歧,故成立僅6年就解散,但一部分成員繼承這一集團的意志,又創立新的組織。樋口直人表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歷史問題,自民黨內部的右翼愈發組織化,影響力越來越大,主張也從歷史問題延伸到文化傳統和領土、安全方面。
右翼組織化最為典型的案例是“日本會議”的出現,該組織由安倍晉三、麻生太郎擔任特別顧問,擁有近4萬名會員,在47個都道府縣均設置了本部,被視作日本政治右傾化的根源之一。作為日本最大右翼組織,“日本會議”利用安倍晉三的影響力貫徹政治右傾路線,並在政界培養“代言人”,推行保守政治主張。
“日本政壇的保守主義和右傾一直存續,且不斷加劇。” 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廣濤對澎湃新聞表示,這種右傾一方面是因為戰後國際形勢的變化,另一方面日本認為周邊環境發生變化,在東亞地緣競爭下,有必要進行防衞擴充,這與右翼勢力主張擴充軍備、尋求實現軍事大國的想法相契合,最終形成合力。
從安倍到菅義偉
自民黨作為保守政黨長期執政,使日本政壇總體上呈保守態勢。安倍上台後,參拜靖國神社、解禁集體自衞權、簽署《日美防衞合作指針》、推進修憲等,加速右傾。
“安倍執政後,日本的保守化路線有別於前首相吉田茂確立的‘保守本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外交室副主任、研究員張勇對澎湃新聞分析稱,“吉田路線”是相對温和的保守,與自立相比,更重經濟、輕軍備,這種相對中庸的保守路線與當時日本的國情也比較契合。
張勇表示,安倍執政時,他想要做“戰鬥型政治家”—— “戰”與“不戰”的區別在於敢不敢明確主張日本的利益。安倍的“戰鬥型”具體體現在意圖擺脱戰敗國地位,謀求修憲、強軍,在安全問題上積極突破戰後禁區。
安倍下台後,以保守、右傾為主要特點的日本政治並未走到盡頭,“日本會議”勢力猶存。菅義偉內閣20名閣僚中,14人都是 “日本會議國會議員懇談會”的成員,這是支持“日本會議”的超黨派議員聯盟,此前安倍內閣的閣僚大部分也都是該組織成員。但日媒指出,菅義偉本人的右翼傾向並不嚴重,“日本會議”對日本政府的影響力可能不會達到安倍執政時期的水平。
“從安倍政權到菅政權,日本政治並沒有更加右傾化。” 中野晃一認為,菅義偉並不像安倍那樣關心外交和安全問題,只是被美國政府的意願牽着鼻子走。
繼承安倍路線的菅義偉多次表明,要構建與中國的穩定關係,不構建對華包圍圈,但是在實際行動上卻並未真正兑現。樋口直人認為,日本對華強硬,一定程度上是順應了國際上所謂“中國威脅論”,日本一些政客隨風而動,重申右翼的利益,利用中國製造話題,以求在右翼內部獲得廣泛支持。
王廣濤認為,涉及台灣、釣魚島、南海等具體議題時,日方聲稱中國改變現狀而自己被迫作出回應,這種回應在日本國內得到支持,實際上是在給右翼勢力助攻。
保守化生態下的 “困境”
日本政治右傾化演繹出一系列保守主張,一直在潛移默化影響日本的內政外交。同時,保守化氛圍也讓該國的政黨政治脱離原有路線,表面上是多黨制,卻無法形成政黨輪換的機制。
張勇表示,越來越保守化的日本政治生態不利於主張革新的政黨,當下日本的輿論環境和政治體制只允許日本社會黨、共產黨等政黨以在野黨的身份發揮作用。
按照中曾根康弘、小澤一郎等日本政治家最初的設計,日本應該像美國那樣由兩大政黨輪流執政。而現實是,在自民黨於1955年成立以後,除1993年至1994年及2009年至2012年外,自民黨一直維持執政地位。
日媒經常刊發“在野黨過弱”的社論,即使自民黨表現一般,也很難有更合適的政黨去替代它。去年安倍辭職之後,日本兩大在野黨合併成新政黨“立憲民主黨”,支持率持續低迷。《每日新聞》去年年底發文稱,自民黨在疫情中表現不佳,立憲民主黨作為最大在野黨,也沒有贏得更多的支持。在野黨難有作為,導致執政黨越來越不關心選民的意見。
“假使自民黨一黨執政,黨內培養後備人才機制可能出現問題,其他政黨也會失去執政的能力。”張勇指出,安倍長期執政後,自民黨內後備人才短缺的問題已經浮現。
菅義偉的自民黨總裁任期即將於今年9月末結束,“後菅時代”的繼任人選尚無眉目。安倍曾在5月的一次採訪中提出了四位候選人——日本外務大臣茂木敏充、日本內閣官房長官加藤勝信、自民黨政務調查會長下村博文、自民黨政務調查會長岸田文雄,但四人中無一顯現出強勁競爭力。
《讀賣新聞》近日報道稱,如今早就到了總裁候選人們躍躍欲試報上名號的時候,自民黨內卻一片沉寂。“只要不發生過分的事情,菅首相就再次當選吧。”黨內不論是年輕議員還是老牌政客都這樣説。倘若菅義偉政績斐然,這尚可理解,但7月民調顯示,菅內閣支持率下跌至33%,創執政以來新低。
東京奧運會之後,日本將迎來一場政壇“地震”,接下來其會否繼續向右傾斜,難以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