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發展第一要務,臨清十年沉厚積澱繪出現代化發展藍圖

記者 陶春燕

10月10日上午,中共臨清市委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了十年來臨清市取得的重大成就,聊城市副市長、臨清市委書記劉培國介紹,十年來,臨清市真抓實幹、久久為功,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十三五”圓滿收官、“十四五”良好開局。

聚焦發展第一要務,臨清十年沉厚積澱繪出現代化發展藍圖

這十年,臨清高質量發展積厚成勢,綜合實力加快躍升。

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駛入快車道。2021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69億元,十年年均增長7.0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5.7億元,年均增長7.4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3億元,是2012年的1.9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22家,保持聊城首位。十年來,臨清市先後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紡織產業集羣創新發展示範區、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等榮譽稱號。今年以來,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1至8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6.5%、增幅居聊城首位。

聚焦發展第一要務,臨清十年沉厚積澱繪出現代化發展藍圖

這十年,臨清動能轉換強勢突破,發展後勁澎湃強勁。

堅持“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堅定不移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產業結構發生標誌性轉變,三次產業佔比由2012年的13:40.6:46.4調整為2021年的12.8:36.4:50.8。製造業發展提檔升級,軸承、傢俱、電機等產業走開園區化集約化發展的路子,軸承產業入選省級特色產業集羣、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羣,製造業增加值佔比達到31.7%,省級以上專精特新、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分別達到35家、10家。創新實力顯著增強,高新技術企業從零增加到47家,科技創新平台達到42家、增加29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達到32.28%,“四新”經濟增加值佔比達到26.3%,獲批聊城唯一的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項目建設提速增效,十年累計實施重點項目699個,完成投資1287億元,軸承智造小鎮、專用特種軸承產業園、高端裝備產業園等一批具有支撐性帶動性的優質項目竣工投產。

這十年,臨清改革開放縱深推進,發展活力顯著增強。

堅持“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農業農村、國企國資、財税金融、醫藥衞生、開發區等重點領域改革全面鋪開、多點開花,累計承擔省級以上改革試點112項,職業教育、車管服務、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等經驗走在全國前列。“放管服”改革成效顯著,在全省率先實行環評審批“告知承諾制”,市場主體達到8.3萬家,十年翻了兩番。對外開放邁向更高水平,大唐集團、海亮集團等一批大型央企、知名民企落户臨清,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達到550家,進出口總額十年增長81%,累計利用外資突破一億美元;在魯西地區率先開通“齊魯號”中歐班列,臨清內陸港年集裝箱發運量突破14萬標箱,連續7年位居全省內陸港首位。

這十年,臨清城市建設提質升級,千年古縣加速蝶變。

堅持“以人為本”的建設理念,城市品質不斷提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49.15%提高到55.83%。城區集中供熱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濟津河公園、文體公園建成投用,宛園創建為國家4A級景區,會通河臨清段、臨清鈔關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入選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省級城市更新試點,創建為省級園林城市。基礎設施加快改善,城南、城北水庫建成蓄水,東呂、德上高速建成通車,雄商高鐵臨清東站獲批建設,德上高速連接線即將開工。

這十年,臨清“三農”基礎更加穩固,鄉村振興全面推進。

舉全市之力如期打贏脱貧攻堅戰,5.5萬貧困人口全部脱貧,85個省定貧困村全部摘帽。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種植面積穩定在150萬畝以上,產量穩定在14億斤以上,到2023年將實現高標準農田全覆蓋。重要農產品保障有力,瓜菜菌產量達到82萬噸,十年翻了三番,規模化養殖比重由2012年的36.2%上升到2021年的72%。鄉村產業加快發展,連續舉辦2屆中國桑黃產業發展大會,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家,淘寶鎮、淘寶村穩居聊城首位,入選省農產品加工示範縣,尚店鎮建成全國農業產業強鎮。鄉村環境更加宜居,建成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20個,新改建農村公路1000公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順利完成。

這十年,臨清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綠水青山底色更亮。

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環保、優生態,高質量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能耗煤耗大幅下降,節能減排全面完成,國控斷面穩定達標,2015年以來PM2.5、PM10濃度累計改善59.8%、53.4%,優良天數增加91天、達到236天,“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正在成為常態。統籌生態系統治理,嚴格落實河長制、林長制,創建國家級森林鄉村3個、省級美麗示範河湖3條。深入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落實“四水四定”,推進“五水共治”,實施地下水超採治理、引黃灌區農業節水等工程,入選全國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這十年,臨清民生福祉大幅增進,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堅持把羣眾的事當成天大的事來辦,用幹部的辛苦指數換取羣眾的幸福指數。羣眾的腰包更鼓,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012年的1.56倍、1.93倍,城鄉收入倍差由2.24縮小至1.81。堅持政府過緊日子、讓羣眾過好日子,每年實施一批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實事,民生投入佔比保持在80%左右。羣眾的心情更舒暢,創新建立“為民辦實事”系統集成解決羣眾訴求閉環機制,以“爭當歷史問題終結者”的勇氣,全力解決好羣眾操心事、揪心事、煩心事,縱深推進“平安臨清”“法治臨清”建設,牢牢守住疫情防控、安全生產、社會穩定等“一排底線”。

這十年,臨清黨的建設全面加強,政治生態持續優化。

認真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嚴格落實新時代好乾部標準,大力弘揚“嚴真細實快”的工作作風,建立“1+N+3”靶向監督、“兩個幹部庫”、“黨員夜會”等創新機制,以黨建“第一責任”引領和保障發展“第一要務”。持續建強戰鬥堡壘,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深化拓展,城市基層黨組織全域提升。馳而不息正風肅紀,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推動幹部清正、政商親清、社會清和、生態清朗。注重廣泛凝聚合力,充分調動人大、政協、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羣團組織等各方面的積極性,齊心協力推動事業發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51 字。

轉載請註明: 聚焦發展第一要務,臨清十年沉厚積澱繪出現代化發展藍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