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太空戰力誰更強?
兩年前的12月20日,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批准成立美國第六軍種——太空軍,並強調“美國要保持太空絕對優勢,佔領未來戰爭的制高點”。俄羅斯則提早一步,於2015年8月成立空天軍,統一領導指揮俄軍的空天防禦。按照美國媒體的説法,俄羅斯最近成功進行的反衞星試驗足以證明俄軍的太空戰能力。在美國太空軍成立兩週年之際,美俄專家近日接連著文或發表演講,互評對方的太空作戰實力。
資料圖 俄載人飛船再次發射 新華社發
反衞星能力
反衞星能力被認為是未來太空戰的關鍵。美軍在太空擁有的衞星數量最多(且以低軌衞星居多),依賴性也最大,因此美國對他國反衞星能力的忌諱也就最深。據估算,美軍超過90%的作戰任務都需要依仗衞星來完成。如果能擊落大部分美國衞星,美國海陸空三軍的絕大多數武器裝備都會變成聾子和瞎子,戰時自然不戰而潰。俄羅斯正是看準這一點,所以20年來不遺餘力推動反衞星試驗。各國公認,俄羅斯具有很強的反低軌衞星能力,但反高軌衞星能力明顯不足。
俄羅斯目前至少有三款反低軌衞星的武器裝備;一是A-235戰略反導系統。它的發射和控制系統採用機動式車載“努多利”系統,特點是可以邊走邊發射“反衞星導彈”。2014年11月8日,它就成功攔截一枚目標衞星。今年11月15日俄空天軍用“直接上升式反衞星導彈”成功擊中一顆退役衞星,外界猜測很可能也是使用的該系統。二是S-500反導系統。它理論上可攔截180公里以下的低軌衞星。三是用衞星反衞星。這種“反衞星”衞星升空後,依靠地面指令或預定指令進行多次變軌,不斷接近目標衞星,然後採用定向爆炸戰鬥部或者用激光、微波等手段將目標衞星摧毀或使其失效。其優點是在試驗階段產生的太空碎片較少,但缺點是不能快速反應。蘇聯在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研發“用衞星反衞星”系統,它依靠紅外製導,可以接近到距離目標衞星幾十米內的有效摧毀範圍,據稱“已達到實戰水平”。但蘇聯解體後,此項工作戛然而止。俄羅斯目前是否有正式型號服役,外界尚不得而知。
相比而言,美國現役的反低軌衞星武器,主要依靠美國空軍的100枚ASM-135導彈。它可裝載在F-15戰機上,待戰機飛至高空後發射,能擊毀500公里以下的低軌衞星。不過由於反衞星技術和反導技術是相通的,美國很多反導系統都兼具反低軌衞星的能力,包括海基“標準-3”導彈和陸基“薩德”系統等。
近年美軍還大力發展高軌空間作戰能力,主要以同步軌道作為建設重點,部署了大量攻防設備。目前已在軌的包括1個“老鷹”機動作戰飛行器、4顆“地球靜止軌道空間態勢感知”機動巡視衞星、1顆“太空監視小衞星系統”同步軌道監視星座試驗衞星、1顆“Mycroft”試驗型護衞衞星、2顆“盔甲”攻防實驗小衞星等。俄羅斯尚未有高軌太空戰能力的相關進展披露。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試驗衞星對各國和平利用太空構成了威脅和挑戰。
太空監視力量
在太空戰領域,五角大樓現有的太空監視力量由美國空軍主管的天基紅外系統(SBIRS)和導彈防禦局主管的低軌衞星預警系統(STSS)組成。前者包括至少6顆同步衞星(GEO-1至GEO-6)和2顆高橢圓軌道衞星(HEO)。而後者包括26顆低軌衞星。這些衞星都具有紅外、可見和紫外多譜段探測能力,具備在導彈主動段、中段和再入段的探測和在導彈飛行中段指導攔截的能力。尤其是SBIRS-HEO衞星的遠地點位於北半球上空,可長期觀測北半球的情況,主要用於探測俄中高緯度地域的洲際導彈發射和北方水域的潛射導彈發射。
但美國並沒有就此滿足。五角大樓認為,隨着中俄等國太空戰和反衞星能力迅速提高,未來一旦與中俄等“同等對手”爆發大規模衝突,美國太空資產首先面臨着來自敵方天基武器、地基激光武器以及網絡和電子攻擊的嚴重威脅。因此美國正積極着手研發新一代天基導彈預警衞星系統。新系統首先應在未來太空戰中具備更強的生存能力和體系彈性。其次是提高性能指標。2018年5月4日,美國空軍發佈“未來導彈預警衞星合作意向”,以開展“下一代過頂持續紅外預警衞星項目”。美軍要求該系統能在“未來太空戰競爭性環境”中具備更強的生存能力和體系彈性。同時還要求這種“相對簡單廉價”的預警衞星能在戰時大量製造和快速部署,補充和維持天基導彈預警能力。
該系統首顆衞星將於2023年發射,它採用超大面陣多波段紅外陣焦平面探測器,不僅能探測大型彈道導彈的發射,還能跟蹤小型地空導彈、助推滑翔式和吸氣式高超音速武器,甚至能探測到空空導彈的發射。一旦整個系統完成實戰部署,可直接在戰略和戰術層面上支持美國的反導和反衞星作戰,將對世界各國的導彈武器作戰運用帶來很大影響。
俄羅斯對太空監視能力在規模上要遠遜於美國。冷戰時期蘇聯打算建立龐大的衞星預警系統,名稱為“眼睛”,但該系統還未完成,蘇聯就已經解體。21世紀初,俄羅斯計劃建造新一代天基紅外預警系統(也稱EKS系統),計劃發射10顆“苔原”衞星,以替代蘇聯時代的“眼睛”衞星預警系統。2015年和2017年,俄羅斯先後發射兩顆新型“苔原”衞星,去月10月又發送第三顆“苔原”衞星入軌。雖較原計劃還少7顆,但俄軍事雜誌《空天界》認為,由於其技術含量高,該系統“初步滿足監視北美大陸的陸基洲際導彈以及潛伏在大西洋、太平洋的戰略核潛艇發射潛射導彈動向的需求”。
俄方宣稱,EKS系統可覆蓋和識別北緯63.37度範圍內所有國家的導彈發射,並能測算其彈道參數,估算打擊區域,必要時可以通過作戰指揮系統發出反擊指令。“苔原”衞星的特點是視場較寬,且還具備一定的通信能力,可將信息或指令傳送給反導部隊,以對敵方核打擊做出反應。
(原標題:美俄太空戰力誰更強)
來源:環球時報
流程編輯:TF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