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美國助理國務卿康達眼下正在東南亞訪問,此行程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外媒稱,頻繁派高官訪問足以證明“東南亞是美國抗衡中國影響力的關鍵戰場”。
實際上,自上台以來,拜登政府的東南亞政策一直飽受批評。在東南亞的失望情緒中,副國務卿舍曼、國務卿布林肯、防長奧斯汀、副總統哈里斯和總統拜登等先後訪問或以視頻方式與東南亞國家接觸,華盛頓顯然加快了政治“重返”東南亞的步伐。然而,在東盟和中國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及持續加強經濟聯繫的背景下,拜登政府也自知與東南亞缺乏強勁的經濟紐帶,於是希望通過新建“印太經濟框架”將東南亞納入美國的全球經濟影響力“版圖”。
“印太經濟框架”可追溯到今年8月哈里斯到訪東南亞時所提及的拜登政府“印太新願景”,其中涉及全球供應鏈等經濟話題。10月底,拜登政府雖然沒有闡述清晰的貿易政策,但在美國-東盟峯會之前宣佈計劃撥款最多1.02億美元來擴大美國與東盟的經濟聯繫。在美商務部長雷蒙多到訪東南亞之後,拜登政府的地區經濟政策—— “印太經濟框架”逐漸浮出水面,美國打算在明年啓動正式程序。這次康達的訪問,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通過“印太經濟框架”來加強美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聯繫。
“印太經濟框架”雖尚未啓動,也並未有更多的細節呈現,但已有的跡象多多少少透露了其所包含的內容或關注的焦點。
第一,可以明確的是,“印太經濟框架”並非TPP的翻版或意味着美國會重新加入CPTPP。
第二,“印太經濟框架”涵蓋的內容將圍繞貿易便利化、數字經濟和技術標準、供應鏈彈性、低碳和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勞工標準及其他領域展開。其中數字經濟、技術標準和供應鏈等關鍵問題,或將成為雷蒙多所言“‘印太經濟框架’超越TPP/CPTPP”的真諦所在。而美國目前已與馬來西亞等地區國家在半導體等新經濟領域的製造業供應鏈領域形成協議。
第三,“印太經濟框架”或將倚重於雙邊渠道,美國-東盟自貿區並非重點,而與東南亞有關國家,特別是新加坡、馬來西亞與泰國等新經濟業態相對成熟的國家,通過“一國一策”來進行雙邊磋商並形成經濟合作協議。
由此來看,拜登政府新建“印太經濟框架”的關鍵在於內容和涉及領域之新,而在路數上並不新。
一方面,“印太經濟框架”將在很大程度上繼承特朗普政府的遺產,在這個概念下行“美國優先”之實,以雙邊“一國一策”的方式來逐一擊破,並以此構築起以美國在新經濟領域供應鏈頂端的結構性框架。而地區則籠罩在美國的經濟輻射之下,並繼續成為美國主導的供應鏈結構的附庸。
另一方面,“印太經濟框架”將在很大程度上覆制美日印澳“四國機制”、美英澳“奧庫斯”機制等地區戰略與安全架構所具有的封閉、對抗屬性。“印太經濟框架”十分鮮明地強調了“第三國關切”的問題,因而其在本質上是拜登政府“印太戰略”在經濟領域的展現,並將服務於美國對華競爭的戰略大框架。而在新經濟等高精尖領域,構築一個封閉、對抗性的供應鏈結構將是“印太經濟框架”的重中之重。
對東南亞國家而言,它們不僅關注美國是否真有可行的“經濟戰略”,而且對拜登政府忙於“重建更好美國”也心有顧慮。此外,一個封閉、對抗的經濟“小圈子”與東盟所堅守的開放、多邊、自由在根本上是相悖的。▲(作者是廣西民族大學東盟學院副院長,東博智庫高級研究員)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