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齊魯紀事|新泰東石井村:“小三峽”邊上的大變化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田汝曄 馮沛然 王坤

收割稻穀、曬穀子……“秋老虎”肆虐的日子裏,太陽雖毒辣,東石井村的村民照樣在田裏熱火朝天地忙活着。於他們而言,這是一年到頭覺得最有奔頭的日子,穀子豐收了,賣個好價錢,是一個莊稼人最樸素的心願。

在東石井村委前的一片空地上,62歲的小米種植户陳風美把收割的穀穗鋪曬開來,正騎着電動三輪車軋穀子。陳風美一輩子沒出過村子,早已把種穀子當作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早在幾年前,她和村子裏的小米加工廠簽訂了收購合同,地裏的活兒也變得輕鬆了,她的腰包也鼓了起來。今年穀子收割的早,陳風美和老伴把自家用的穀子先割了,“這些穀子留着自家吃的,自己割了自己軋,還有些給加工廠供的,俺都不用費功夫,直接割了就收上去了,這日子是真好了。”陳風美有些驕傲地告訴記者,村裏像陳風美這樣的種植户還有460多户,靠着種植穀子加入合作社,大家夥兒過上了從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要知道,在十多年前,東石井村的小米既沒有如今的種植規模,更沒能走出東石井,更別提現今幸福的生活了。這一切,要從東石井村的黨支部書記劉霞上任開始説起。

小康路上·齊魯紀事|新泰東石井村:“小三峽”邊上的大變化
咱的貢米就得走出去

2008年2月,劉霞當選為東石井村的黨支部書記。説起自己的上任,劉霞笑着告訴記者:“那時候我都有點恍惚,三天晚上沒睡覺,就把我們村裏有多少人,誰傢什麼情況,我要怎麼幹想了個遍。”劉霞的父親曾是村裏的老支書,當時對劉霞説了一句話:“有啥事多想想老百姓,心裏裝着他們就永遠都錯不了。”父親這句話劉霞聽進去了,十二年來,她也是這麼做的。

東石井村的土質是紅壤粘土,這種土壤為小米的種植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可早在十多年前,這粘土地既讓東石井的村民們喜,更讓他們憂。村裏的泥土路,一到下雨天他們都不敢出門一步,“陷進去拔不動腿,你説出個門都費勁,一下雨起碼路得一個多星期才能乾透,那時候是真窮。”劉霞回憶説。

4月份,劉霞上任的第二個月,她當機立斷,要為村裏修條水泥路,但修路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她上任前,村裏的各項工作都很落後,村集體甚至連一分錢的收入都沒有。沒錢也不能停,劉霞為了這條路,不知道跑了多少趟,東拼西湊終於把修路基的錢湊了出來。路修好了,能通汽車了,去鄰村也方便了。

但在劉霞心中,路通暢了,只是東石井村走出的第一步。東石井村所在的放城鎮是典型的農業鎮,東石井村民世代以種植小米為生。以前村民們只種上一兩分地小米供自家食用,再後來,鄰村誰家坐月子,都會來東石井要上幾斤小米,大家説東石井小米有營養,喝了養身子。“村裏人沒有把小米賣到更遠的地方去這種概念,再説那時候大家夥兒也不敢想,都覺得靠天吃飯,收成過得去,吃飽肚子就行。”劉霞説,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去參加外面的農產品博覽會,看到別人的小米上了包裝,作為特色產品參展銷售,她心裏也開始想,自己村這麼好喝的石井小米,為啥不能像他們一樣呢?

穀子是典型的高產不穩產的農作物,劉霞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能產七八百斤穀子,正常情況下能收入2000多元,能比種其他農作物多增收兩倍。東石井的小米曾被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為貢米,曾經也是極富盛名。“我後來就去相關機構做檢測,我們的小米富鎂富硒、含鈣,微量元素含量也很高,有這樣好的小米,我們走不出去豈不是很可惜,我們要讓貢米走出去!”

2015年,東石井村村委推選本村種植大户卞春豐作為東石井村發展帶頭人,發揮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作用,與村內400餘户種植户成立新泰市春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重在打造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的貢米種植基地,讓石井貢米在本村就能實現生產、加工、流通。

如今,東石井村以2000餘畝“梅鹿山”牌石井貢米種植為主導產品,合作社的入社農户已達460餘户,年生產能力1500噸,擁有合同式綠色食品基地6000多畝、公司流轉基地1000畝,幫助周邊村民再就業,年户增收近3萬元,高於所在鄉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以上。

“這對俺村來説已經很可喜了,從前小米説出去沒人知道,現在石井貢米這個品牌做起來了,小米還是綠色食品A級產品,通過了國家食品安全認證,我們的小米算是走出去啦。”劉霞笑呵呵地説。

小康路上·齊魯紀事|新泰東石井村:“小三峽”邊上的大變化
婦女忙活起來能頂天

劉霞今年53歲,做東石井村的黨支部書記已經12年了。一頂草帽、一身素氣的長袖長褲、一雙運動鞋,是她在村裏最日常的打扮,談起這些劉霞倒是挺自在,“這我習慣了,做農村工作,就是上山下地,讓我穿高跟鞋我還不習慣呢。”

劉霞是東石井村第一位女書記,也是放城鎮裏唯一一位女書記。在她看來,女性的身份反倒給了她一些靈感和思路。“我們村和濟寧、臨沂交界,家裏勞力基本上都外出打工掙錢,像以前的傢俱廠、煤礦,婦女們可是都家裏待著,照看孩子老人,她們零碎時間是不是也能幹點啥?”劉霞每每在村裏走訪,碰到這些留守在家的婦女,就在想如何為她們找些出路,讓她們既能在家門口掙錢,又不耽誤照顧家裏。

2010年,東石井村通過招商引資建成了同盛紡織廠,“其實當時就是考慮婦女的現實情況,我們最終引進了紡織這種容易上手、工時靈活的工種,這樣不就是家庭婦女既能在家門口上班,又能解決照顧老人孩子的矛盾嘛。”劉霞告訴記者。

記者來到位於村頭的紡織廠,耳朵裏已經傳來了機器轉動的輕微轟鳴聲,機器作業下廠房裏有些悶熱,但是絲毫不影響女工們幹活的熱情,她們用繩打着結、搖着織線,正手腳麻利地幹着活。

快到飯時,女工王芹放下手裏的線卷,準備換下工作服,騎電動車回家。“中午頭了可以歇工,我正好回去照應照應家裏。”王芹邊走邊告訴記者,和她一樣的還有不少工人,她們都忙完了手頭的活兒,趁中午頭回家呆一會。“咱現在也跟城裏人一樣了,能夠早晚上下班,騎着電動車就能到廠裏,過得自在着呢。”王芹笑呵呵地説,以前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但現在身份卻不同以往了,自己也是廠裏的熟練女工。

同盛紡織廠裏的工人幾乎都是東石井和鄰村的婦女,“我們是計件工資,多勞多得。”説起眼下的生活,王芹話明顯多了起來,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原來一直在家帶孩子、務農,六年前聽説紡織廠招工就想來試試,剛來的時候看人家上手機器還不敢嘗試,擔心做不了。沒想到幾個月下來她成了所在班組的業務能手,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完全可以滿足家裏的日常開銷。

家門口的紡織廠,不僅給村民帶來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也為大家脱貧致富的信念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我不會啥技術,一輩子就在村裏待著,現在一個月能拿幾千塊錢,想吃點啥買點啥,日子好了咱沒事也能燉個排骨吃了。”王芹説,依靠勤勞的雙手過上幸福生活,讓自己有了底氣,日子越過越有盼頭了。

劉霞喜上眉梢:“我們村裏婦女個個都是好樣的,種穀子種的好,做手工也不差!大家都説婦女半邊天,我們婦女也能頂天啦!”

小康路上·齊魯紀事|新泰東石井村:“小三峽”邊上的大變化
“小三峽”要叫得響

東石井村位於新泰市的最南端,素有新泰“南大門“之稱,因與平邑縣、泗水縣接壤,也有“聽三縣雞鳴”的説法。東石井村旅遊景點有24處之多,如“小三峽”、孔子登臨處、春秋古道、魯公洞、鐵腳寺等文物古蹟及相關神話傳説。其中“小三峽”遠近聞名,是泗河上游洙河的一段,長約1公里,自然景觀優美,文物古蹟甚多,峽谷深淵綿亙,蜿蜒形若長江三峽,故有“小三峽”美稱。

“提起小三峽鎮裏都知道,可就像我們的小米,光自己知道沒用,小三峽確實美,叫得響亮才能對得起這美景!”劉霞斬釘截鐵地説。

在和記者的交談中,小三峽的歷史、景觀在她口中娓娓道來,“我們都是在小三峽邊上長大的,這裏每一處都是頗有歷史和文化底藴的,前人留下的,我們更得好好傳承下去。”劉霞邊説邊帶着記者來到小三峽邊上,記者看到,小三峽沿岸深淵綿亙,波光粼粼,十分壯觀。

2019年,東石井村對小三峽進行了修復,重新恢復了她的歷史原貌。同時修建石井大橋,提升改造魯公洞並整體開發小三峽,重點開發鄉村旅遊項目。“我們找了省裏相關專家和教授來實地考察,給我們做了相關的規劃,現在計劃將小三峽建設成集遊玩、休閒、體驗於一體的旅遊項目,比如建成碼頭可以停靠遊船,兩岸佈置燈光秀,停靠點還可以品嚐我們村裏一些特色產品。”

外地人來一趟不容易,走馬觀花留不住人氣兒,這一點劉霞也想到了,“我們就想到,來東石井不單能讓客人在東石井玩,也要讓客人在東石井住,才能更好地感受我們東石井。”於是,小三峽旅遊項目的建設也把村裏的石頭古宅保留了下來,依託現有古石房子打造了“不捨民宿”。在小三峽的上游,這片於清代建成、規模成片的150處古宅,完好保留了那段歷史時期的獨特建築風貌。“俺村裏以前都是住這石頭房子,説要建民宿,之前咱也不知道民宿是個啥,住了一輩子了,要是能讓外頭的人覺得俺東石井不錯,那這民宿做得好!”在村裏乘涼的張大爺説。

漫步在古鎮中,石壘古宅建在小三峽旁,整個村落遠遠望去,民居院落與小三峽綠水融為一體,傳統民居建築與當地自然風俗和生活習慣形成了獨有的鄉土文化,寧靜中透着歲月沉澱的古韻,而這片土地上,劉霞和東石井的村民們正等待着遠道而來的客人。

小康路上·齊魯紀事|新泰東石井村:“小三峽”邊上的大變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98 字。

轉載請註明: 小康路上·齊魯紀事|新泰東石井村:“小三峽”邊上的大變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