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局|喀布爾機場恐襲,令美國反恐戰陷入尷尬輪迴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趙恩霆

8月26日,撤離秩序混亂的阿富汗喀布爾國際機場,還是出事了——機場外發生極端分子自殺式炸彈爆炸襲擊事件,造成包括阿富汗平民和美軍士兵在內100多人死亡。美國中央司令部證實,死者中包括13名美軍士兵,另有18名美軍士兵受傷。

地球局|喀布爾機場恐襲,令美國反恐戰陷入尷尬輪迴

這是8月26日在阿富汗喀布爾機場拍攝的爆炸產生的煙霧。(新華社)

這是2011年以來美軍在阿富汗遭遇的最嚴重襲擊事件。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阿富汗分支“呼羅珊”組織宣稱制造了這起恐襲。事發後,美國總統拜登發表講話,要點有二:一是繼續爭取在8月31日最後期限前完成撤人,二是要求軍方制定打擊“伊斯蘭國”阿富汗分支目標的計劃。

這意味着美國一方面想趕緊從阿富汗抽身,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增加在阿富汗的反恐資源投入。8月27日,美軍出動無人機針對“伊斯蘭國”阿富汗分支的一名襲擊策劃者實施定點清除。

但這種事後報復式還擊,治標不治本,無法從根本上解除恐襲威脅,更像是拜登政府為應對政界和民間批評聲浪的權宜之計。畢竟,在喀布爾機場恐襲發生之前,美國和北約方面就曾獲得情報,併發出了喀布爾機場可能遭襲的警報。就連阿富汗塔利班方面也宣稱,其將此類情報通報給了美方。

地球局|喀布爾機場恐襲,令美國反恐戰陷入尷尬輪迴

這是8月27日在阿富汗喀布爾機場附近拍攝的爆炸現場。(新華社)

既然如此,恐襲依然防不勝防,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20年來的反恐成效可見一斑。或者説,喀布爾機場的爆炸聲,震碎了美國耗費20年營造的反恐假象,反恐戰爭並沒有勝利可言。

20年前,2001年的“9·11”恐襲事件,促使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當時被指包庇恐襲兇手“基地”組織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被迅速推翻。10年前,2011年5月,美軍在巴基斯坦境內擊斃“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被視為反恐戰的重大成果。

2021年,當美國宣稱完成反恐目標,匆忙撤離阿富汗之際,“送別”它的又是一場造成美軍重大傷亡的恐襲,只是兇手從“基地”組織變成了“伊斯蘭國”——那個特朗普於2018年底高調宣稱在敍利亞被打敗的極端組織。

地球局|喀布爾機場恐襲,令美國反恐戰陷入尷尬輪迴

8月27日,喀布爾機場外恐襲事件的傷者在一家醫院接受治療。(新華社)

過去20年間的前十年,美軍通過在阿富汗的反恐戰爭,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基地”組織的威脅,但卻按下葫蘆浮起瓢,“伊斯蘭國”取而代之在中東做大做強。可當美國率領國際聯軍在中東打散“伊斯蘭國”之後,阿富汗重新成為“伊斯蘭國”分支等極端組織滋生的温牀。

據統計,過去20年來,阿富汗境內的恐怖組織數量從3個增加到了現在的20多個。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統計顯示,2001年阿富汗發生20起恐襲,死亡177人。而《簡氏防務週刊》的統計顯示,2020年阿富汗發生2373起恐襲,是全球恐襲數量最多的國家,死亡人數高達6617人。

如果這種現狀都能被包裝成反恐戰爭的“勝利”,要麼是美國人對“勝利”這個詞有什麼誤解,要麼所謂“勝利”只是一個為撤軍尋找的冠冕堂皇、自欺欺人的藉口。

地球局|喀布爾機場恐襲,令美國反恐戰陷入尷尬輪迴

美國總統拜登

美國在阿富汗的所作所為,無不充斥着單邊主義為基調的“美國優先”,拜登政府所謂“重回多邊主義”只不過是一個幌子,它既在阿富汗政府大廈將傾之際將其拋棄,又在撤軍時間表等問題上未與盟國充分溝通協調。

現在,美國與阿富汗塔利班建立起的微妙合作關係,也因這次喀布爾機場恐襲事件而備受考驗。一方面塔利班宣稱事前向西方國家提供了相關情報,另一方面塔利班譴責美國沒有事先通報針對極端組織的空襲行動,認為此舉侵犯了阿富汗的領土主權。

眼下,馬上就到了8月31日美國完成撤離的最後期限,一旦相關撤人工作結束,美國與塔利班之間還能維持當前這種關係嗎?這既取決於二者如何看待對方,也關聯接下來阿富汗境內的恐怖勢力活動情況,以及塔利班能否兑現與恐怖組織劃清界限、不允許它們在阿富汗活動並威脅其他國家安全的承諾。

只要阿富汗政局一天不穩,其境內的安全形勢以及對地區乃至全球安全構成的威脅就難以消除。美國不管不顧一走了之的不負責任做法,加劇了這種局面的嚴峻性,喀布爾機場恐襲事件便是一個不得不吞下的苦果。這樣的苦果很可能還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58 字。

轉載請註明: 地球局|喀布爾機場恐襲,令美國反恐戰陷入尷尬輪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