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海外網深一度:“9·11”20年後,美國“從未如此分裂”

由 漆雕佁 發佈於 綜合

美國總統拜登(圖源:視覺中國)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9月12日報道稱,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當地時間11日晚公開了首個對“9·11”事件的調查文件,該文件揭示了“9·11”劫機者與在美沙特同夥的關係,但無法提供沙特政府參與襲擊的證據。

報道認為,自“9·11”以來的20年裏,美國誕生了一代人、完成了5次總統選舉、從歷時最長的戰爭(阿富汗戰爭)中撤軍,目前正在與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社會最嚴重的流行病作鬥爭。然而,20年過去了,美國遠未實現當年所設想的“打造一個更團結、更安全、更繁榮的美國”,恰恰相反,正如《今日美國》9月11日刊文所稱的那樣,“美國正迎來內戰以來社會最分裂、仇恨情緒最嚴重的時刻”。

美國社會反思“美式反恐”的失敗

“9·11”後,美國採取了兩方面的應對措施,其一是以打擊恐怖主義為名在全球開展各類軍事行動。據《紐約時報》9月11日援引布朗大學發佈的數據稱,從2018年到2020年,美國在全球多達85個國家參與了反恐活動。其二是整合國家安全機構構建“安全高牆”。但事實表明,美國的應對策略並未產生預期效果。《大西洋月刊》9月11日刊文稱,在“9·11”事件20週年之際,美國無法逃避一個悲哀的結論:美國對“9·11”事件的反應“幾乎都錯了”。

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認為,美國以反恐為名的軍事行動讓美國和世界付出了代價。美國智庫“美國進步中心”網站9月10日數據顯示,在“9·11”以後美國以打擊恐怖主義為名的軍事行動中,美國有7074名士兵陣亡,有53303人受傷,“9·11”後美國在伊拉克、阿富汗以及其他國家的衝突中造成平民和士兵的死亡總數達到了數十萬人。

沉重的代價並沒有給民眾以安全感,反而使美式反恐”越反越恐”。《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廣播公司的最新民意調查顯示,只有百分之四十九的受訪者認為美國目前較“9·11”之前更為安全。倫敦經濟學院國際關係教授Fawaz Gerges在9日英國《今日曆史》上刊文稱,“所謂自由世界的領導人(美國)批准非法侵入伊拉克,從而導致了伊拉克基地組織和伊斯蘭國的崛起,隨着伊拉克戰火紛飛,美國在世界的地位跌至谷底”。

國內恐怖主義滋生引擔憂

除了要對全球恐怖主義回潮保持警惕,美國還不得不面對恐怖主義從“外患”轉為“內憂”的危險。《華盛頓郵報》9月11日刊文稱,“9·11”以來的20年裏,成千上萬的美國人死於大規模恐怖襲擊,但是這些災難不是由美國花費大量金錢和時間來打擊的伊斯蘭極端分子造成的,而是源自國內恐怖主義。

由於政治兩極分化、難以管控的槍支暴力和日益加劇的不平等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美國國內正在滋生複雜多樣的恐怖主義威脅。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4月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本土的恐怖陰謀和襲擊事件已經升至25年來最高水平。

據《紐約時報》9月11日報道稱,自今年1月特朗普的支持者暴力衝擊美國國會大廈後,聯邦調查局直言不諱地稱這一騷亂為“國內恐怖主義”。美國前總統布什警告稱,“對我們國家的危險不僅可能跨越國界,而且來自內部聚集的暴力”,“國內外的暴力極端分子都是同樣邪惡的”。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9月10日報道稱,近20年來,聯邦調查局一直優先打擊國際恐怖分子,但是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托弗·雷在2020年初曾表示,“目前我們將國內極端主義提升到了最高優先級,在國家威脅方面,它與外國恐怖主義處於同一地位”。喬治城大學法律中心憲法倡導和保護研究所的執行主任麥考德稱,“國內極端主義團體正在使用多年來許多與國外恐怖主義團體相同的工具”。

“美國社會團結不復存在”

事實上,反恐20年,美國不僅沒有變得更安全,還需要面對“前所未有的分裂局面”。

美國總統拜登在紀念“9·11”事件20週年的講話中稱,美國在恐怖襲擊之後變得更加“團結和有韌性”。然而,無論是在打疫苗、戴口罩等防疫事項上,還是基建項目開支的推動等問題上出現的兩極分化都表明,“美國‘9·11’後出現的團結已經不復存在”,更不用説解決資本監管、醫療教育、槍支管制、輿論管控等維度的社會治理難題。

9月12日《國會山報》刊文提問稱,如果美國再次遭受與“9·11”同等規模的襲擊,美國能否再次實現團結?報道認為,“問題的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因為“作為一個國家,今天的美國從未如此分裂”。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9月發起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只有大約34%的美國人認為當前“國家團結一致”,這一結果較2001年9月11之後的民意調查下降了40個百分點。

美國前總統小布什當地時間9月11日在訪問賓夕法尼亞州尚克斯維爾時發表講話稱,2001年“9·11”事件發生後,他曾“為領導一個了不起、有韌性的、團結的人民感到自豪”。《今日美國》9月11日的報道稱,20年後,小布什面對的是一個分裂局面,“美國統一的那些日子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了”。(文/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