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川藏線上神秘的怒江橋為何是我國唯一不能拍照的橋

由 司馬盼香 發佈於 綜合

1953年年底,川藏公路的築路大軍,成功地在水流湍急的怒江上,架設起一道溜索。築路人員和物資,就通過這條細細的溜索來到了怒江西岸。在陳明義的安排下,戰士們分為兩批,一批負責擴寬道路;另一批則負責勘察這邊的環境,尋找最合適的架橋地點。

戰士們在怒江西岸的懸崖上施工

負責在怒江西岸勘探地質環境的工作組,在一次考察中,無意發現了一個隱藏在岩石下的巨大山洞。正是這個山洞,幫助大家打開了架設怒江大橋的突破口。戰士們在洞裏裝上炸藥,爆破結束之後,正好打了一個路面出來。

戰士們在怒江沿岸施工

在那個年代,以當時的技術水平來説,想要架橋最簡單快捷的方法,就是先在兩岸連接起鋼索,然後再用架橋機把鋼軌沿着鋼索依次架穩,最後聯通兩岸的橋頭堡。

可是,這樣一來,就有一個問題擺到了大家面前。那就是,施工人員已經到對岸了,那怎麼把鋼索拉過去呢?思來想去,軍人出身的十八軍司令陳明義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就是把鋼索拴在炮彈上,然後對着對岸的懸崖發射。這樣一來,建橋用的鋼索就能成功聯通到對岸。

陳明義

怎麼樣才能保證炮彈發射的準確性呢?那就是讓戰士們去創造一個明顯的目標。怎麼創造呢?那就是在爆破後的巖洞周圍,尋找適合架鋼索的地方,然後鑿出幾個的大型的凹形炮眼。再讓炮兵戰士們對着這些炮眼發射,這樣便能增加作業的準確性。

戰士們在懸崖上鑿炮眼

炮眼鑿好後,陳明義一聲令下,早已準備好的六枚拴着鋼索的炮彈,呼嘯着向着對岸的目標打去。一陣爆炸的轟鳴與彈起的塵埃緩緩消散之後,六條鋼索成功地聯通在了怒江的兩岸。那一刻,怒江咆哮的水流激浪也難以壓制住戰士們的激動的歡呼聲。

築路大軍在石壁上刻字:英勇頑強 征服怒江

1954年2月,也就是農曆正月,為了讓日夜奮戰在築路一線的戰士們過上一個愉快的新年,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以史良為團長的中央慰問團來到築路前線進行慰問演出。

戰士們觀看文藝演出

侯寶林、魏喜奎等知名藝術家都紛紛來到一線,參與到了文藝表演的節目之中,戰士們也在歡樂祥和的氣氛中,拉開了川藏公路總決戰的序幕。

一個半月之後,水流湍急的怒江江面之上,架起了一座結構完善的鐵橋。如果仔細往上看,就能在照片左上角的山岩上,看到“英雄陣地”四個大字。這幾個字,是當地百姓為了紀念築路部隊的英勇事蹟,而特意刻上去的。

懸崖上刻着“英雄陣地”的怒江橋

築路大軍克服千難萬險修築而成的怒江大橋全長74米,是怒江上唯一一座能夠通行大型車輛的橋樑,是連接兩岸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一條重要的戰備通道。因此,怒江大橋被稱為川藏公路的“咽喉”。

1972年,怒江大橋被改建成了水泥混凝土拱橋。2013年,為了通行安全,在原拱橋上採用橋背橋的方式搭建了一座鋼架橋。如今,怒江大橋附近一段依然屬於軍事管制區,由武警戰士守衞,並且在橋上及橋後的隧道都不能停車和拍照,通過時車速也不能太快。因此,怒江大橋也稱為318國道上最神秘的“打卡地”!

遠眺怒江大橋

隨着怒江大橋的勝利完工,川藏公路的建設也接近尾聲。經過了近五年的努力,1954年12月25日,川藏公路正式全線通車,而通車慶典就在拉薩舉行。通車典禮現場,藏族同胞載歌載舞,全場鑼鼓喧天。

作為祖國內地進出西藏的重要通道之一,川藏公路擔負着聯繫祖國東西部交通的樞通作用,無論在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它不但是藏漢同胞通往幸福的“金橋”和“生命線”,而且是聯繫藏漢人民的紐帶,更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