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故事|勞動伴我成長

勞動伴我成長

體弱多病的我,雖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但對勞動卻採取了逃避的態度;父母擔憂我單薄的身體,在莊稼地裏風裏來雨裏去的他們,用良好的家風——勞動,影響着我,改變着我。

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頂着烈日,汗流浹背,辛勤地勞作着;在樹底下納涼玩耍的我,就再也坐不住了,主動跑回家提水為父母解渴,有時也為他們捎帶勞動工具。父母的勞累苦楚,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我恨自己糟糕的身體,幫不上父母一點忙。

播種時,父親在前面刨窩,我跟着點種,母親在後面掩埋;插秧時,父親挑水,母親插秧,我舀水;母親做飯,我燒火;我還主動打掃院舍、打豬草、餵雞、放牛,幹諸如此類的家務。我力所能及幫助父母,雖然我乾的都是些不大費力氣的輕鬆活,但我為能為父母分擔勞動以及勇敢地邁出了勞動的第一步而高興。

勞動鍛鍊一段時間之後,我的身體有了明顯改善,藥物下降,吃飯明顯增多。對父親所説的“勞動是最好的鍛鍊,吃食是最好的營養”有了切身體會。躊躇滿志的我想一展身手,割麥子時,我和父母一人一籠麥畦,無論我怎樣努力追趕,父親總是第一個割完,我最後一個停鐮。父親依然一身輕鬆,我累得氣喘吁吁。父親笑着説,勞動誠然又苦又累,更重要的是勞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均勻分配體力,才能長時間堅持下來。

我真心要感激父母對我採取的勞動鍛鍊的做法,讓我逐漸有了健康的體魄,後來面對緊張的學習和艱苦的生活,我都能輕鬆自如適用,這完全得益於父母的良苦用心。

那時勞動是農村孩子學校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真正體現學生勞動素質的無疑是每年兩週時間的秋假,孩子們都是帶着勞動任務度過秋收。割草曬草。草到無處不有,但只需要又嫩又柔軟的細草,譬如:又挺又硬的山草、刺啦啦的澀拉秧子到時候是被拒收的;質量上乘的玉米秸稈、高粱葉子也是不允許的,被懷疑是偷人家的,誰敢收取?草割回來關鍵還要曬乾儲存起來,特別要注意防止雨淋黴變,爛草同樣被拒收,生產隊的牲口寶貝着呢。撿拾糧食,也叫拾秋、撿漏。地瓜、花生零星落在地裏,得用钁頭刨挖,無異於掘地三尺,沒有足夠的力氣是得不着半塊地瓜、一粒花生的。很多孩子因為身體弱、懶惰,是完不成勞動定量的,家長不得不越俎代庖。超額完成的我總是獲得老師的表揚,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因勞動鍛鍊而變得越來越健壯的身體,欣喜之情無以言表。

有一天我的勞動能力超過了父親。地瓜以產量高、易管理、耐乾旱、適合山地生長而贏得農民的青睞,成為生活困難時期各家各户的重要主食。我家人口多,地瓜同樣成為我家的救命糧食,因此我家地瓜種植面積就比別人家多得多。父母從當初青壯年耕作到了年邁,從中秋的豔陽高照忙到了雪花飄飄的初冬。大二的我請假回老家幫着父母秋收,只見地瓜地裏父親弓着腰吃力地刨挖着地瓜,腿疾嚴重的母親跪在地裏撿拾着地瓜,我奪過父親手裏的钁頭,一邊流淚一邊拼命地掄着钁頭。我手上磨出了血泡,一會兒就累得像父親般彎腰流汗,卻極力堅持着不歇息片刻,我即使累死也心甘情願,父親笑了,母親哭了。白天頂着烈日刨地瓜,晚上頂着月色切地瓜幹。村民擔憂地説,劉家小子不要命了。七天七夜連軸轉,終於趕在立冬前收完了四畝的地瓜。趕回學校的我昏睡了兩天兩夜,我的體力透支了,我的心既痛快又痛苦。

父母更老了,老得幾乎都不能動了,但是勞動了一輩子的他倆依然堅持耕種二畝水田,他們捨不得離開土地啊!夏天,我和妻子割麥,父母跟後打捆,兒子撿拾麥穗,麥田裏湧動着三代人麥收的場景,感謝父母的堅持,讓後輩們延續了勞動鍛鍊的機會。麥收結束一場透雨過後,我在前面刨窩,母親點種,妻子施肥,父親掩埋,角色轉變了,不變是傳承了父母勞動的良好家風。星期天,我和妻子給玉米苗追肥、除草;玉米成熟時,我和妻子、父母掰下玉米棒,我用小推車把玉米棒推回家,掛在樹杈上、牆頭上的黃燦燦的玉米棒,就像一個個個垂形的金子。然後又是種麥、割麥,種玉米、收玉米,一輪又一輪地循環着,我和父母在耕地上辛勤地勞動着。

有一天父母終於放棄了勞動了一輩子的土地,他們的體能僅僅維持着基本的生命,出趟大門都顯得步履蹣跚,哪還有餘力從事繁重的農活?可是他們並沒有閒下來,偌大的院子被派上了新用場。今天一鐵鍁,明天一钁頭,就開墾出了菜園,種上葱、蒜、菠菜、油菜、茼蒿、白菜、蘿蔔;靠院牆邊圍起來養雞、養鴨,牆角種上了一顆香椿樹。星期天,我回家幫着父母打理園子,開始了輕鬆閒適的勞動。當我告別父母,從農村老家回縣城我的小家的時候,父親為我備好了蔬菜和香椿芽,那是純綠色無污染食品;母親給我放上雞蛋、鴨蛋。大包小包,包裹着父母辛勤的勞動成果,也包裹着父母濃濃的愛意。

壹點號三陸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36 字。

轉載請註明: 五一故事|勞動伴我成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