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袁念琪 上海人家AB面
住茂名南路時,左鄰右舍都叫上海這家著名食品商店“萬興”,而不叫“食品二店”。曉得它是“萬興”的,表明儂是住這一帶的老土地,或是個“老克勒”或“小懂經”。
圖説:2004年的萬興:食品二店。
袁念琪攝
圖説:萬興,淮海路上看過去。
淮海中路955號的食品二店,全稱“上海市第二食品商店”;雖排名南京路的食品一店之後,可做食品的歷史要比一店長得多。
圖説:食品二店、老二的歷史要比老大食品一店長。
在老底子,食品一店所在的南京東路720號是經營百貨的新新公司。一店到1952年才開店,前身為上海市土產公司第一門市部。而萬興食品店開業在1907年,也就是在大清的光緒三十三年;比1926年1月23日開業的新新公司還要早。
萬興的特色是經營名牌和高檔食品。印象較深的是店裏供應現磨咖啡,那是“老克勒”們喜歡的小磨咖啡;一進店堂間,就能聞到瀰漫的咖啡香。在店裏買過新上市的青梅汽酒,汽老足,一開瓶,有點開香檳的腔調。
圖説:萬興賣的外國名牌,照片一角是回力球場(後為市、盧灣體育館)。
1984年4月25日晚,我非聞香而來,而是報道這裏新開的夜市。店裏的夜市,就是在晚上8點後,關了陝西南路淮海中路轉角正門和陝西南路的店門,只開那扇面對淮海中路的小門;再在店堂裏用繩子一攔,隔出約20來個平方米的營業面積做夜市,到晚上11點打佯。
陝西南路是原盧灣區和徐彙區的分界線。食品二店開夜市,不僅是徐彙區首開的夜市,也意味着上海著名商業街淮海中路夜市的延伸。原來淮海中路一過陝西南路,便是黑呼呼的一片;商店多是你下班,我也下班。當時,就是淮海中路盧灣段的夜市,甚至是南京路的夜市,也不過是幾家店開了個夜班;沒有成市。
2002年,在港認識了全國政協委員李大壯。其曾祖父是張作霖,祖父張學銘;他的姓隨繼父,他説張大帥家早先姓李,從河北闖關東投奔舅舅家才改姓張。李大壯説起上世紀80年代來上海做生意,住在離食品二店不遠的錦江飯店:“六點鐘吃完晚飯。吃完飯也沒有什麼酒吧,沒有什麼夜生活,電視就兩個台。”
那天,在食品二店採訪夜市結束後、忙着拖地打掃衞生的薛經理,問他開夜市有什麼困難?他攤開一筆帳:職工加班費沒着落,做夜市人手不夠,小青年讀書補文憑有影響,雙職工子女無人看管,還有青年談戀愛時間安排有衝突等。當時,有不少人認為開夜市得不償失,花了電費、加班費等不少開銷,但眼面前生意並不多。
圖説:1984年的中百一店。
龐建華攝
是夜市需要市場?還是市場需要夜市?是靠行政和計劃經濟的方法振興夜市?還是按商品經濟和市場規律來辦事?
上海素有“不夜城”之稱。在美國人霍塞的筆下,對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夜如此描述:“上海這個地方於單身男子是最便利的,夜間生活極為發達,甚至可以説是居全世界之冠。在雪亮的霓虹燈之下是數不盡的舞場、賭坊、戲院、茶室、妓院、酒吧,而且處處都是人頭擁擠,十分熱鬧。”
圖説:1984年,中百一店開夜市。
龐建華攝
霍塞描述的只是一個側面,但上海之夜的花團錦簇卻可見一斑。這樣的夜晚,不只屬於單身男子。遺憾的是,他的筆下未有當時上海之夜的全部。
我跑到那時還在四川中路的上海市檔案局,尋找上海夜市的材料。在開本約889χ1194的《上海大觀》裏,見到了不少老上海的夜市照片。把書借回電視台,用攝像機拍了三張:永安公司、先施公司和外灘。
圖説:老上海夜市一瞥:永安公司。
這些照片在《新聞報道》中露臉後,引起反響。“冶金安裝公司建築工程隊肖紅專來信:‘老人們看了那兩幅插入的舊上海畫面,感慨很深。希望多穿插些過去的東西,讓人有比較和回味。’”(上海電視台《觀眾來信匯編》1984年第36期)上海茶葉三廠傅軍在信中寫道,“發展夜市,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希望上海電視台能經常報道類似‘繁榮上海夜市’等同人民羣眾日常生活休慼相關的新聞片,為促進上海市場的繁榮,真正使上海這個美麗的城市成為名副其實的‘不夜城’而作出貢獻。”
夜市在中國的出現,是在北宋初年。趙匡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對夜市不説不的皇帝,要“京城夜市至三鼓已來,不得禁止。”據《東京夢華錄》,汴梁和杭州都是中國有名的不夜城。“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王孝通先生《中國商業史》指出,“蓋商業以政治之治、亂為盛、衰,國勢隨商業之贏、虛而隆、替。”如把商業看作一個晴雨表的話,夜市就是其中最活躍的元素。
夜市是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1984年,處在轉型期的中國最大商業城市上海,全市僅有兩千多家商店開了夜市。雖還未連成街亮成片,與這座國際大都市地位不相匹配,與市民的要求尚有距離;但它充滿了生命力,顯示了遠大前程。
圖説:1984年,葉公琦副市長視察南京東路夜市。
龐建華攝
我和小龐合作的上海夜市連續報道一共播出八天,從8月1日到8日,計8條新聞和兩則評論。最後的壓軸戲在中百十店(今永安公司)夜市燈具櫃枱前,採訪分管財貿的副市長葉公琦,他談對進一步辦好上海夜市的三點看法;四周圍滿市民。
圖説:1984年,我在夜市採訪葉公琦副市長。
龐建華攝
《上海市夜市越辦越興旺》獲1984年全國優秀電視新聞獎“連續、系列報道”三等獎。這是上海電視台所得第一個“連續、系列報道”獎,也是我當記者得到的第一個全國獎。不會忘記,它是從老底子的萬興開始的。
圖説:十字路口的面貌已變,忘不了老底子的萬興。
袁念琪攝
袁念琪。1978年從農場考入大學,獲法學士學位。1983年考入上海電視台,高級編輯(專業技術二級),上海長江韜奮獎獲得者。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獲全國報紙副刊作品年賽一等獎等,入選王蒙主編《中國最佳散文》和《中國新聞年鑑》。著有《上海品牌生活》、《上海門檻》、《上海姻緣》、《上海B面》和《零食當飯吃》等書。
原標題:《蕩蕩淮海路9:老底子的萬興:食品二店》
閲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