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裏,有一期某女歌手教同組不那麼擅長音樂的妹妹們唱歌,展現了隊長的擔當,並因此收穫了很多好感。可在訪談節目中她又大肆講述自己多麼辛苦,對方多差多難教,口碑就出現了反轉,有人説:拉踩隊友來襯托自己有意思嗎?
其實這種事生活中常見到,未必成心貶低別人,只是付出希望被看到,忍不住誇張地吐槽,可這讓接受幫助的人和旁觀者感覺TA先前在假裝——原以為幫助是無私的,卻收到了鉅額賬單,好可怕。
有個親戚,在我家人生病時殷勤探望,給予了一些幫助,當時我在外地,覺得有親人在身邊真好,對那位親戚心存感激和敬重。可不久後,聽説那位親戚在別人面前大肆宣揚自己的付出,順帶着批判我,説的話十分刻薄。不得不説,這一番吐槽和評判的話,像一個巨大的黑洞,把之前的那些好全抹去了,我的心情由愧疚、感激、想回報變成了厭惡、恐懼和敬而遠之。
我對這世上的善意心懷感恩,從不以為是理所應當,可我希望這善意是單純、輕盈的,不要太沉重,不要看起來像一個圈套,一旦進入就背上沉重的枷鎖,被卡在“道德制低點”不得翻身。
有的家庭親子關係出現問題,子女一提到父母,感到的不是温馨,而是壓力和焦慮。問題出在哪裏?父母在養育過程中的精心照顧會讓孩子感激,明白父母對自己的愛。但如果父母把自己的辛苦天天掛在嘴邊,耳提面命要教孩子學會感恩,希望有朝一日得到相應的回報,子女的心態可能就會發生變化,滋生出壓力、厭煩和不滿。誠然,父母的付出不是理所當然的,也有權利希望被感知,可掛在嘴邊一再訴説,甚至充滿戾氣地抱怨,這份愛就變得沉重壓抑——原來不是無條件的。
在電視劇中看到這樣一個情節,有個看上去很老實的男人追求美麗的姑娘,生活細節上無微不至,有任何需要都會立即回應,姑娘本來並不滿意這人的物質條件,但被一片真心打動。直到有一天,姑娘發現男人有個賬本,他把所有花的錢、做的事都記了賬。姑娘感到不自在,認為這個男人表面老實,卻暗藏心機,沒準哪一天就翻出賬本來説事兒,讓人缺乏安全感。沒有人喜歡暗中標價的給予。
俗話説,施人慎勿念,受恩慎勿忘,如果反過來,幫助別人的事情牢牢記在心上,受過別人的幫助轉眼就忘,就總覺得別人虧欠自己。鄰居A不怎麼快樂,他經常有些誇張地提到自己為別人提了多少建議,做了多少工作,然後還要加一句“咱也不求回報”,顯得自己是個善良的好人,周圍人都是白眼狼。這種行為像是一種人設“販賣”,説多了也不太可信。但之後我見到像他那樣標榜自己付出的人,總會默默躲開。
意大利哲學家皮耶羅·費魯奇在《心靈革命:19個改變人生的善意法則》中説,幫助他人本質上就是忘記自我,但我們往往將其變為炫耀自我的機會。將自己放在中心位置,迫使別人覺得有義務感謝,就彷彿置身於一所特別的房子,牆上掛滿文憑、證書以及主人和諸多名人合影的照片,處處炫耀着主人的高雅品位、偉大之處和顯赫地位,但你不會感到心靈振奮、充實和富足。真正的善意每個人都能覺察到,越是不經意,越會帶來温暖。越是刻意標榜和強調,越容易失去他人的敬意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