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客户端
周悦翔 韋鵬程
在距敦煌鐵路蘇幹湖交界口10公里處的茫茫戈壁中,孤零零佇立着一座白牆紅頂的小院落,這便是德令哈工務段馬海線路車間塞什騰山線路工區的駐地。18名平均年齡不到28歲的線路工常年駐守在這裏。
工區距離中國火星模擬基地不足百公里,周邊是典型的雅丹地貌羣,褐紅色的地形地貌酷似火星表面,因此也被職工稱作是“火星”上的線路工區。
“抬頭黃沙低頭汗,寒風烈陽草不生,這是對工區周邊環境的真實寫照。”塞什騰山線路工區工長鮑興鵬説道。
因地處偏遠,職工們每天驅車前去作業,就像是在坑窪不平的便道上進行一場越野拉力塞。“車陷進黃沙裏趴窩熄火是家常便飯,最可怕的是遇見沙塵暴,稍一偏航,就難以找到方向。”説起在漫天沙塵暴中駕駛的經歷,司機朱羽秋心有餘悸。
在塞什騰山,最讓職工們頭疼的是變換無常的氣候和夏秋肆虐的蚊蟲。在平均海拔3600米的戈壁深處,不同季節對線路的影響各有不同,為了維護好管內56公里的線路,職工們結合氣候變化的規律,摸索出了一系列因時制宜的線路維護“真經”。
春秋風大,清沙便是工區的“重頭戲”。有時候,一夜大風,沙粒就能在線路上形成一個小沙丘。雙手刨、鐵鍬鏟、鼓風機吹,職工們想盡各種辦法清除積沙,還得給鋼軌上各機械部件勤注機油,讓線路清清爽爽;夏季作業大多選在清晨或傍晚,一旦太陽昇起,在強烈的陽光炙烤下,戈壁灘的氣温會急速上升,不到短短1小時,鋼軌上就會熱浪翻滾,軌温會超過50攝氏度,不利於線路檢修,追逐晨昏便成為戈壁線路工的“必修課”;冬季天氣寒冷,線路起伏最大,職工們每天要頂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徒步至少5公里,檢查整治線路設備,動態消除一個個病害。
夏秋季節,上道作業前,職工們都必須要戴上防蚊帽、塗上防蚊霜、噴上花露水,但即便全副武裝,也在劫難逃,稍不注意,臉上手上就會被蚊子叮咬出一個個大紅包。常年的風吹日曬中,他們年輕的臉龐,都已變得黑紅粗糙,那與實際年齡不相稱的滄桑面孔,鐫刻着他們紮根高原深耕荒漠的青春歲月。
因地處路網末梢,工區還未通自來水,職工們生活用水靠水罐車每週送來存儲在水窖中,平時用水,他們格外節省。洗過臉和衣服的水,被收集起來洗拖布擦地用。遠離村鎮,吃飯也是全靠他們自己動手,日積月累的鍛鍊中,人人練就了一身好廚藝,即使是最年輕的職工也能輕鬆烹飪出一桌好菜。青工苗亞真時常感嘆:“越艱苦的環境越能鍛鍊人。”
前不久,在鮑興鵬帶領下,大家嘗試在工區種植耐旱的紅柳,儘管20多棵紅柳苗最後只存活下3棵,但職工們着實高興了好一陣子。他們決定,要在這片荒無人煙的戈壁種出一片紅柳,建造一個戰戈壁、鬥風沙的精神家園,讓高原戈壁線路工的故事在戈壁深處代代相傳。
隨着敦煌鐵路列車密度的日益增加,塞什騰山線路工區的維護任務越來越重、維護標準也越來高,但小夥子們艱苦不言苦,用頑強的意志和辛勤的汗水,在荒涼寂寥的戈壁深處,奮力書寫着關於青春、關於奉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