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五千餘人“沙場大練兵” 爭分奪秒救生命

由 夏侯依絲 發佈於 綜合

通訊員 王維爽 中青報・中青網 記者 趙麗梅

“實戰化演習是應急訓練的最高形式,也是提升應急能力的最有效手段。”5月16日,應急管理部救援協調局局長郭治武在應急管理部5月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本月11日舉行的“應急使命・2022”高原高寒地區抗震救災實戰化演習有力促進了應急力量實戰能力提升。

這場五千餘人的“沙場大練兵”在甘肅省張掖市等地舉行,演習模擬張掖市甘州區發生7.5級地震,震中位於甘州區新墩鎮新墩村,震源深度約10公里,甘肅嘉峪關、金昌、酒泉、武威等地震感強烈。

震區大量房屋倒塌、人員傷亡,道路、電力、供水、燃氣、通信中斷,山區出現滑坡、崩塌,西氣東輸管線甘州段發生泄漏並引發爆炸,蘭新線中歐班列傾覆,西電東送工程受損,大量遊客被困景區,部分村莊形成“孤島”。

很像“天降神兵”

多方力量前往災區進行救援,應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昆明航空救援支隊是受命參加此次演習的隊伍之一。

接到命令後,昆明航空救援支隊從祖國西南角的雲南昆明一路北上,穿過雲貴高原、四川盆地、秦嶺、祁連山脈,到了地處大西北的張掖,全程飛行2400餘公里,從植物王國到了大漠深處。

“報告指揮長,我支隊2架直-8A直升機、50名救援人員已在張掖丹霞通用機場集結。目前,支隊2個機組任務明確、準備到位、技術勝任、鬥志昂揚,直升機裝備性能良好,任務人員和救援裝設備已完成登機裝載,馬上起飛,飛赴災區開展救援。”5月11日10時,昆明航空救援支隊支隊長張英海向指揮長彙報結束後,副支隊長朱儁傑和飛行員夏勁波駕駛直升機,載着特勤大隊消防員董澤淋和索降隊員們率先出場。

從直升機懸停打開艙門到10名隊員索降集結抵達搜救點,只用了1分30秒時間,比預演時的3分鐘整整縮短了一半。董澤淋表示,在地震發生後的黃金救援時間裏,每一秒都是無比珍貴的。“時間就是生命,提前的這一分半鐘時間,廢墟上的人可能就被成功營救了。”

這是時隔一年多,董澤淋再次回到他從前的單位駐地甘肅參加演習。從前的戰友向董澤淋表示,你們從高空直升機上一躍而下,很像“天降神兵”,十分震撼。“未來國家航空應急救援力量的建設和發展無可限量,災難發生後,正需要你們這樣的空中突擊力量。”

爭分奪秒為的是生命

董澤淋和隊友們再次回看演習視頻時,不由得感嘆:“滑得真好。”

董澤淋回想起自己第一次索滑降時,心裏在不停地打鼓。因為在直升機上可能會出現恐高、暈機等現象,同時,直升機還可能在空中搖擺不定,心理素質不好的索降隊員根本不敢往下降。如今,董澤淋已經有幾十次索降經歷,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克服這些恐懼,不斷提升索降的速度。

事實上,此次參演的特勤隊員空中訓練時間均達到20小時以上。在演習中,昆明航空救援支隊特勤大隊二中隊的隊長助理許立滿除了擔任索滑降科目的安全員外,還擔任景區被困受傷遊客救援轉運科目的營救員。

在演習現場,其中一個科目是模擬一對情侶在張掖丹霞景區遊覽,男孩坐在欄杆上等女友為他拍照,此時突然發生強烈地震,男孩跌出觀景台落到山谷裏,女友試圖爬出欄杆救助男友,被景區安保人員攔住。4名救援人員趕到制定了救援方案,使用電台彙報申請調派直升機進行營救。

直升機抵達傷員上空懸停後,利用絞車把特勤隊員降下實施營救,救援隊員完成營救後吊升,隨後,直升機側飛500餘米至景區公路上空,將營救人員和傷員降到地面,直接轉到救護車上進行現場救治。

他乘坐直升機抵達被困者上空時,迅速掛好吊鈎,絞車手啓動絞車將他降下,向被困者靠近,落地那一刻,一股很強的電流從許立滿身上流過,他身上的汗毛瞬間都直了起來。

這是因為在沙漠地區操作的直升機起降和低空懸停時,沙子微粒會和直升機螺旋槳的金屬材質高速摩擦,產生靜電,而絞車鋼纜並不絕緣,與地面直接接觸的許立滿感受到的就是這股靜電。許立滿説,“解開掛鈎就沒有了,我幫被困者穿戴好套索裝備,把他和我自己掛上吊鈎時,電流又出現了,很刺激,手抓在鋼索上都有電麻的感覺。”

到空中後,出現有了新的情況。許立滿和被困者在空中一圈一圈旋轉起來,越轉越快,近處紅黃相間的丹霞地貌,遠處的高山雪頂快速劃過他們的眼簾,這種情況容易讓人眩暈,許立滿和被困者都閉上了眼睛。約1分鐘後,直升機側飛到公路上方,絞車手慢慢將他們放下,等在公路邊的救護車上,兩名消防救援人員和兩名醫護人員攜帶擔架將傷員轉移到救護車治療。許立滿表示,這樣省去了進艙出艙的時間,短短1分多鐘,傷員就得到了救治。空中、地面營救小組與時間賽跑,這爭分奪秒的背後為的是生命。

之後,許立滿才瞭解到,這個科目在國內演習中尚屬首次。他覺得這個演習科目設置實戰性很強,人困在深谷裏,地面交通工具進不去,連救援人員都無法抵達,在這樣的情況下,正是發揮直升機不受地形影響這一巨大優勢的時候。

許立滿表示,這是真正的檢驗。“我們是來救人的,不是來訓練的。”

這樣的檢驗對昆明航空救援支隊直升機機組和絞車手來説,挑戰是巨大的,飛行員、絞車手、施救隊員三者的配合需要高度默契,任何一個因素出現閃失可能都會導致救援失敗,最後也都圓滿完成了。

完成演習只是第一步。隨後,機組就進行了總結,開始探索下一步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如果被營救者傷勢較重,需要躺在擔架上進行空中轉移,擔架怎麼出艙,起吊時怎麼才能讓擔架在空中擺動幅度小一些,起吊至直升機艙門時如何進艙門......直升機在乾燥的沙漠地區進行空中救援,靜電的問題怎麼解決?在其他地域,面臨其他災害,包括冰面、水面營救,又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把經驗帶回去給大家

演習模擬震中張掖市甘州區一棟高層居民建築因電氣設備短路引發火災,1名羣眾被大火圍困樓頂……這是現場的另一個演習科目,演習地點地點位於張掖市市區,直升機懸停在87米高樓頂空,高樓內冒氣的黑煙,幾十根消防管帶射水控制火勢的場面就像電影大片裏的場景。

直升機搭載3名救援人員飛抵着火建築空域,擇點懸停索降營救。直升機懸停穩後,特勤大隊二中隊班長丁浩然站在艙門往外一瞟,從高空看去,高樓樓頂變得有些狹小,隨後掛好吊鈎滑了下去,抵達了“被困者”身邊。他和另一名隊員宋志祥相互配合,檢查“被困者”身體狀況並進行心理疏導,為“被困者”穿戴安全吊帶和防護頭盔,連接好提升系統後向絞車手發出提升信號,直升機將被困人員和救援人員吊升入艙後駛離現場。整個過程不到3分鐘。

丁浩然回看演習的視頻回放,當聽到兩名空勤消防員嫺熟地將被困者固定在吊椅上,快速營救到直升機上時,他臉上洋溢着笑容。擔任安全員的特勤大隊一中隊隊長助理何小東家就在甘肅天水,父母、妻子和兩個孩子都看了他參演的科目,他們説,“為何小東感到驕傲”。

當天中午,幾個實施營救的隊員聚在一起將整個救援流程寫了下來。他們表示,要把這些材料帶回去,分享給其他人,這是很寶貴的經驗。

5月12日上午8時許,昆明航空救援支隊地轉分隊從張掖出發返程。在這個“汶川5・12”大地震14週年紀念日的特殊日子,四川人董澤淋回想起當年地震時的情況,那時他還在西藏服役,他的母親和弟弟在四川南充老家,當天連續給母親打了3天電話都沒打通,直到第4天才打通,他才得知家裏情況尚好。隨後,他就把身上剛發的400多元津貼全捐給了汶川災區。

如今董澤淋成了一名航空救援人員,他問自己,若是災難再次發生會怎樣?董澤淋説:“當那一天來臨的時候,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完成各項救援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