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8月19日電 (王光輝 宋佳龍)滔滔黃河水奔騰不息,50年靖遠黃河大橋雄姿依舊。8月中旬,暑運期間,烈日當空,幾個身着黃色上衣的身影在大橋底部緩緩移動,“叮叮咚咚”的敲擊聲在水流聲中愈加清脆。這是蘭州鐵路局蘭州西工務段白銀橋隧檢查工區的職工正在定期檢查靖遠黃河大橋的一個畫面。
靖遠黃河大橋是紅會支線白銀至長征鐵路和原109國道跨越黃河干流的平列式公鐵兩用橋,也是甘肅境內的第一座公鐵兩用橋。這座大橋是靖遠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隴上精品“晶虹煤”外運、沿途民眾外出乘坐7515/6次公益性“慢火車”的必經之處。
鐵路職工攀爬在黃河大橋上為鐵路“聽診把脈”。 宋佳龍 攝
暑運期間,黃河水位上漲,洪水下泄時夾雜的泥沙對黃河干流上的橋樑造成不同程度的衝擊,尤其像靖遠黃河大橋超長“服役”50年的公鐵兩用大橋,它的“一顰一笑”時刻牽動着“橋隧醫生”的心,需要定期為它們“把脈問診”,及時消除“病灶”,確保鐵路行車和過往行人安全。
白銀橋隧車間副主任白登明帶領工友們來到橋面上,順着扶梯爬到橋下的2號橋墩的墩台上。腳下的黃河水波浪此起彼伏,打着璇兒,滾滾向前。頭一次站在距離河面約6、7層樓高的墩台上,記者不由得緊張了起來,出了一身冷汗,邁不開雙腳。只見工長吳國龍彎着身子,一個弓步跨上去,迅速掀開支座保護蓋板,用檢查錘敲擊支座螺栓,並用錘尖鈎劃塗油情況。
“這個大橋全橋長350.28米,淨跨60米,有6個橋墩、2個橋台、28個支座、608根木橋枕、好幾萬個高強度螺栓,這些部位和連接零件的好壞和穩固直接關係到鐵路和橋上行人的安全。”白登明對大橋上下的設備如數家珍,他説:“每次來我們還要乘坐特製的‘纜車’,一邊在黃河上‘觀光’,一邊對‘橋肚’裏的螺栓、桁架以及支座進行檢修。”
白登明所説的“纜車”其實就是倒吊在鋼樑下方用於檢查“橋肚”的“檢查車”。“檢查車”四處透風,懸吊在大橋底部,作業人員上車後,兩側人員用力手搖滾輪,彷彿在划船,驅動“檢查車”緩緩向前。坐在車裏的作業人員手持檢查錘,探着身子目不轉睛地敲擊檢查,時不時還要停下來,爬到鋼桁架上去,拿出小錘一個一個敲擊鉚釘和螺栓,看看是否有鬆動、是否有鏽蝕。“聲音清脆,説明沒問題,聲音沉悶、有異音,就是有問題。”白登明一邊説,一邊讓身邊的工友做好檢查紀錄。
鐵路職工攀爬在大橋頂上進行檢修工作。 宋佳龍 攝
不到10分鐘的時間,他們已是汗流浹背。漸漸地,“檢查車”遠離了橋墩,來到了河中心,懸停在大橋腹部,專心聽音“辨傷”的他們早已忘記腳下湍急的黃河水。
時間不知不覺已經到正午14時,正是一天中最熱時候,暴曬過的橋面和橋頂温度高達50多度,散發着陣陣熱氣。此時,一列貨物列車平穩駛過大橋,白登明和他的工友們避讓完這趟列車,又馬不停蹄地爬上距離水面約10層樓高的橋頂,進行下一步的檢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