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破解“水淌不到地頭”問題
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工作報告提出,“要在更大範圍整合運用監督力量,提升基層紀檢監察機關監督能力”。立足這一要求,今年以來,日照市嵐山區紀委監委在充分發揮派駐監督的同時,着力挖潛基層黨組織監督力量,在區直部門單位黨支部配齊配強紀檢委員,把監督觸角延伸到每一個黨支部,激活監督“神經末梢”,着力破解“水淌不到地頭”的問題。
釐清為什麼幹——迎難而上破解監督新課題
時間的指針撥回一年多前。
2019年8月,嵐山區紀委監委採取綜合派駐的方式,設置6個派駐紀檢監察組,具體負責監督63家區直部門單位、部門所屬事業單位及區屬功能區、國有企業,實現了派駐監督全覆蓋。
但是,如何從“有形覆蓋”到“有效覆蓋”,做到形神兼備、監督有力,還面臨着不少挑戰。
一方面,派駐機構監督遇到諸多難題。主要體現在,監督對象多、工作人員少、執紀問責任務重的矛盾比較突出,每個派駐紀檢監察組平均不到3人,卻要負責監督10餘個區直部門單位,日常監督難以做細做實;有些部門單位業務專業性強,派駐機構很難對其核心業務、關鍵職權吃透摸準,容易造成監督不全面、不深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派駐監督“探頭”的威力。
另一方面,區直部門單位自身監督存在短板。雖然每個部門單位都確定了分管黨風廉政建設的領導和聯絡員,但是這些人員單位配備隨意性較大,且身兼數職,對監督職責認識不到位,派駐機構對駐在部門開展監督時缺乏有力“幫手”;有的單位設有紀檢委員,但也僅僅是“掛名”而已,未實際履職。
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深化。發現問題的嵐山區紀委監委將深化改革的“鼓點”密集敲響。
“基層黨支部擔負着直接教育監督管理黨員的職責,要把全面從嚴治黨的責任和壓力傳導至每一個黨支部、每一名黨員。”嵐山區區委常委、紀委書記厲華珍多次在有關會議及調研中,對有效整合監督力量、激活監督“神經末梢”提出明確要求,並積極推動該項工作紮實有效開展。
明確幹什麼誰來幹——“紀檢哨兵”前沿一線強監督
開對“藥方子”,才能醫除問題“根子”,而這“藥方”的關鍵“藥引”是人。
今年8月,嵐山區紀委監委認真貫徹上級工作部署,結合實際出台《關於加強區直部門單位機關紀律檢查工作的意見》,堅持“應設必設”原則,要求設立機關黨委的,成立機關紀委;設立機關黨總支、黨支部的,明確專人擔任紀檢委員。
目前,全區66個區直部門單位黨組織(13個機關黨委、48個黨支部或黨總支)共選舉產生13名紀委書記、74名紀檢委員,實現了區直部門單位機關黨組織紀檢幹部全覆蓋。
向下延伸,健全“監督網絡”,派駐機構因此有了監督“觸角”,實現了由原來10餘個區直部門單位共用1個派駐監督“探頭”,到多個“觸角”組網監督、分級執紀的轉變。
新兵初任,如何做到責任清晰、履責有據?對此,嵐山區紀委監委立足紀檢委員熟悉本單位業務、能夠近距離監督的實際,針對區直部門單位特點,從開展紀律教育、加強日常監督、協助處置問題線索、受理檢舉控告等9個方面列出“責任清單”,為其履職盡責“定好規、畫好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幫助新配備紀檢委員儘快適應崗位、勝任工作,嵐山區紀委監委組織開展專題業務培訓,圍繞黨紀法規、工作流程等內容進行授課;建立跟班輪訓制度,組織紀檢委員分批次到派駐機構跟班學習,親身參與日常監督、執紀問責等工作,手把手傳授、實打實錘鍊,快速提升其思想政治覺悟和紀檢監察業務能力。
“幹什麼、怎麼幹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無從下手了。”區審計局黨支部紀檢委員鄭玉迪説。
通過健全完善機構設置、配齊配強人員,把區直部門單位的監督力量凝聚起來,為更好發揮監督作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解決怎麼才能幹好的問題——完善機制激活監督“神經末梢”
監督壓力傳導“不力”、熟人監督“乏力”和監督缺少“合力”等問題,始終制約派駐監督實效的提升。為破解這一難題,嵐山區紀委監委積極創新,探索建立“1+6+N”整合聯動機制,努力形成統籌聯動、合力監督的工作局面。
“1”為1個紀檢監察室,“6”為6個派駐紀檢監察組,“N”為各區直部門單位紀檢委員。將之前承擔審查調查職能的第六紀檢監察室明確為派駐機構辦公室,負責綜合協調指導派駐機構的監督執紀工作。實踐中,根據日常監督和線索核查的具體需要,以“組團作戰”模式成立工作協作組,由派駐紀檢監察組牽頭,紀檢委員全程參與,第六紀檢監察室給予工作協助和業務指導,採取室組協作、組組協作的方式開展工作。對重大複雜疑難問題,以第六紀檢監察室為主體,統籌調配全區紀檢力量,採取提級查辦、聯合辦案等方式,實行統一決策部署指揮。
從“單兵作戰”到“集中攻堅”,需要不斷總結完善,補齊短板弱項。對此,每月以派駐組為單位組織召開一次集中研判會,分析研究監督執紀中出現的問題,將遇到的困難擺在桌上探討,集中“覆盤”“會診”,查找癥結,總結通病,打破履職瓶頸,提升監督質效。
攥指成拳畫好監督“同心圓”,同向發力構建系統“一盤棋”。談起新機制,嵐山區紀委常委、監委委員王世新介紹:“優勢互補是關鍵,紀檢監察室同志執紀執法業務能力強,派駐紀檢監察組掌握日常監督‘廉情’動向,而紀檢委員身處一線熟悉瞭解情況,各方勁往一處使,從‘一根繩’變成‘一股繩’,實現了監督效應倍增。”
此外,還先後研究制定《嵐山區紀委監委派駐機構監督執紀監察工作辦法(試行)》《派駐機構線索處置、案件辦理相關配套文書表格模版》《區直機關紀檢監察工委審理區紀委監委派駐紀檢監察組移送案件工作流程和文書規範(試行)》等配套制度規範,就開展日常監督、受理信訪舉報、線索處置、案件審理等工作作出細緻規定,確保有規可循、有據可引、有“模板”可借鑑。
打通監督“最後一公里”,着力破解“水淌不到地頭”的問題任重道遠。嵐山區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所做的工作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今後將繼續強化督導、持續用力,不斷增強監督實效,確保權力行使到哪裏,監督就跟進到哪裏,搭起環環相扣、密密實實的“監督網”,凸顯黨內監督的強大力量。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