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氣候投融資通州試點:區長上陣答辯,綠色金融開啓“加速度”

由 宮繼梅 發佈於 綜合

航拍通州區城市綠心公園。圖源:受訪者供圖


8月下旬過後,隨着生態環境部的一則通知,通州區多了一個頭銜——氣候投融資試點之一。


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被北京的“兩區”建設總體方案賦予了兩大空前定位——全球財富管理中心、全球綠色金融和可持續金融中心,近年亦持續踐行綠色北京發展戰略。


入選生態投融資試點,通州區優勢何在,背後有哪些故事,下一步規劃如何?在與通州區政府相關部門的交流中,我們嘗試找到答案。


區長上陣答辯,首批試點通州入選


“首輪評審的時候是孟區(通州區委副書記、通州區政府黨組書記、區長孟景偉)親自彙報、親自答辯的。”通州區生態環境局二級調研員劉志平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2021年12月,生態環境部等九部委下發了關於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的通知後,通州區快馬加鞭組織動員起來,積極準備試點實施工作方案。翌年4月,生態環境部等部門組織專家進行了全國試點申報地的首輪評審,孟景偉發言並介紹了通州區的試點方案。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不僅是通州區,多個申報氣候投融資試點的地方均由“一把手”上場答辯。北京綠色金融協會常務理事邵詩洋曾提到,像河南信陽、內蒙古包頭等地,直接由市委書記或市長親自參加答辯。


第一輪評審結束後,通州區收到了試點方案的反饋修改意見,並立即召開專家座談會,逐條研究討論方案內容,彙總了方案修改意見。第二輪評審結束後,最終確定的試點名單于8月上旬公佈,通州區成功入選。


劉志平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本次氣候投融資試點申報和評審歷時八個月,時間緊、任務重,雖然過程中時常倍感壓力,但參與申報任務的同志們都充滿信心——“隨着一系列政策落地,通州區綠色金融發展勢頭愈加可期。‘十四五’期間,伴隨着每年千億以上的投資規模,城市副中心在綠色發展方面將具有更加突出的政策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方案》中指出,氣候投融資是指為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和低碳發展目標,引導和促進更多資金投向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投資和融資活動,是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支持範圍包括減緩和適應兩個方面。


“氣候投融資不僅是綠色金融的一部分,還是其中最重要、最聚焦的部分。” 北京城市副中心“兩區”顧問委員會顧問、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藍虹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相較綠色金融,氣候投融資更聚焦雙碳領域。應對氣候變化主要的解決之道與能源緊密相關,全球的化石能源預計百年後將消耗殆盡,因此無論是從低碳發展還是應對化石能源枯竭的角度,發展替代能源都是必然趨勢。而在工業社會,能源是社會經濟運行的心臟,革新能源系統,相當於為國民經濟的心臟動手術。


至於試點的目標,《氣候投融資工作方案提出》,通過3-5年的努力,試點地方基本形成有利於氣候投融資發展的政策環境,培育一批氣候友好型市場主體,探索一批氣候投融資發展模式,打造若干個氣候投融資國際合作平台,使資金、人才、技術等各類要素資源向氣候投融資領域充分聚集。


如何做好氣候投融資試點?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日前撰文提出,需要把握好五個堅持,其中一項即為堅持因地制宜。


例如,相較通州區將綠色建築、綠色交通、海綿城市、氣候韌性城市等領域為突破口,北京市另一入選的試點地區密雲區則提出將着力探索構建以生態保護為引領的“活水、盤林、促產、降碳”氣候投融資模式。


“氣候投融資試點地一定要有其特色,可以讓試點地能在氣候投融資方面為其他地方做出表率。通州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副中心在綠色建築、森林城市、全國CCER(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碳交易等方面都具有區域特色。”藍虹告訴貝殼財經記者。


綠色金融的通州樣本:綠色市場主體匯聚,行業標準陸續發佈


此次上榜氣候投融資試點前,通州區的綠色金融發展已走在了前面,為試點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北京的“兩區”建設總體方案,着重賦予了城市副中心兩大空前定位——全球財富管理中心、全球綠色金融和可持續金融中心。


2021年11月,國務院印發了《關於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文件明確提出,支持城市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文件還具體提出,加快發展綠色金融,創新金融產品,支持碳達峯碳中和行動及技術研發。


“國家層面提出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打造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賦予金融的任務就是用綠色金融賦能低碳發展。” 通州區金融辦副主任孫國卓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


孫國卓告訴記者,通州區金融類企業目前已超350家。今年上半年,全區金融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9.8%。1至7月,全區金融業税收佔全區比重達13.2%,其中綠色金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作為綠色金融功能主要承載區和先行示範區,城市副中心綠色信貸餘額突破240億元,綠交所累計實現各類環境權益交易量超9300萬噸,副中心“綠色金融”發展已在全市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


據孫國卓介紹,通州區金融辦近年圍繞綠色金融開展的工作,可歸納為“政策、市場、創新”這三個關鍵詞。其中“市場”即指加快引入綠色市場主體。


“我們對綠色金融企業在開辦、展業及人才等各方面也給予全方位政策支持。同時,配合市級部門研提《“兩區”建設綠色金融改革開放發展行動方案》,為副中心綠色金融發展提供堅實的政策保障。下一步還要爭取跨境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綠色債券、綠色股權投融資等政策措施在副中心先行先試。”孫國卓提到。


綠色發展特色鮮明的副中心運河商務區管委會副主任張逢今年6月曾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採訪中表示,在企業構成上,運河商務區金融企業數量較前兩年翻了兩番,產業結構從以地產開發為主逐漸轉變為以總部經濟和金融業為主,現代金融服務產業鏈和總部經濟發展態勢已初步形成。“2021年,園區企業營業收入達到832億元,利潤42億元,全年完成税收49億元,形成區級財力11.25億元,以五十分之一的地域面積貢獻了五分之一的税收支撐”。


作為副中心綠色金融發展的“明珠”,北京市首家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北京綠色交易所(“北京綠交所”)已於近日遷入通州落地展業。


綠交所的前身是成立於2008年8月的北京環境交易所,發展至今已是全國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環境權益交易市場之一。2021年11月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發佈的《北京市“十四五”時期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提出,將高水平建設綠交所,承建全國自願減排(CCER)交易中心。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提出,推動綠交所在承擔全國自願減排等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礎上,升級為面向全球的國家級綠色交易所。


就在不久前,通州區生態環境局與綠交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氣候投融資領域開展密切合作,副中心氣候投融資走上快車道。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通州區與綠交所的合作協議內容主要涉及搭建氣候投融資項目庫、構建環境信息披露平台與推動人才隊伍綠色低碳能力建設三大方面。


孫國卓介紹道,除了綠交所,通州區還引入了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等一批綠色金融智庫。綠金院成立全球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投融資研究中心,與螞蟻集團合作設立國際化綠色科技公司,助推副中心綠色金融科技和ESG投融資市場發展。


而華夏理財、首鋼綠色基礎設施投資基金、中美綠色基金、北創低碳科技基金等綠色金融特色企業也實現進駐,北京銀行、中國銀行、華夏銀行設立三家綠色金融專營支行,三峽新能源、中際聯合等綠色企業實現上市,各類國際化、專業化的綠色產業要素加速向城市副中心集聚,以碳金融為特色的綠色金融產業集羣正不斷髮展壯大。


發展綠色金融,以及進行氣候投融資試點,同樣需要模式創新和產品創新。


“做好綠色金融首先需要綠色標準。”孫國卓告訴記者,通州區支持綠金院、綠交所開展綠色金融標準研究,《環境權益融資工具》《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碳金融產品》等綠色金融行業標準陸續發佈。孫國卓表示,做好綠色金融還需要創新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全市首筆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北京首支百億規模綠色基礎設施投資基金等一批綠色金融領域首創性業務在通州實現落地。


綠色金融標準之所以關鍵,在於標準有助於降低綠色金融活動主體的成本,提高綠色金融市場運行效率。


例如北京綠交所與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共同牽頭編制的《碳金融產品》。北京綠交所董事長王乃祥今年6月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專訪時曾表示,《碳金融產品》標準在碳金融產品分類的基礎上,給出了具體的碳金融產品實施要求,為金融機構開發、實施碳金融產品提供指引,有利於有序發展各種碳金融產品,促進各界加深對碳金融的認識,幫助機構識別、運用和管理碳金融產品,引導金融資源進入綠色領域,支持綠色低碳發展。


最新政策方面,今年9月,北京市金融監管局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兩區”建設綠色金融改革開放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將綠色金融發展與北京“兩區”建設緊密結合,積極構建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創新引領為特色、以低碳持續為導向、以保障安全為底線的綠色金融體系。


新城“白紙好畫畫”,綠色建築助力“雙碳”


在氣候投融資試點中,針對綠色建築等領域創新開發氣候友好型綠色金融產品也將成為通州區的一項主要工作。


通州區作為一座建設中的新城,從城市規劃設計起即以綠色低碳理念引領。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2021年城市副中心全區新建建築100%實行綠色建築標準。


劉志平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以往的污染防治手段大多是堅持末端治理,而現處於大建設時期的城市副中心,在建設規劃時即注重從源頭減污降碳,通過超低能耗建築、近零排放建築等手段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白紙好畫畫”,藍虹打了這樣一個比方。


綠色建築之所以值得關注,在於建築行業也是碳排大户。據北京綠色金融協會常務理事邵詩洋介紹,在我國,建築行業的全過程碳排放總量實際上佔到了全國排放量的一半以上,主要來自兩頭——上游的建材包括鋼鐵、水泥等,以及下游的建築運營,建築行業的碳排放管理對於我國節能減排一盤棋的規劃來説意義重大。


9月中旬,北京城市副中心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建管局局長、通州區副區長盧慶雷在發佈會上介紹,截至目前,副中心(155平方公里)已有67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築標識,建築面積約1005萬平方米。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此次投融資試點申報中,通州申報的重點項目中包括張家灣設計小鎮創新中心近零碳排放智慧能源示範區,該項目將安裝光伏發電系統,預計將大幅降低排放。


上述智慧能源示範區地處張家灣設計小鎮。通州區“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張家灣設計小鎮將聚焦創新設計和城市科技產業,打造成北京設計之都、數字之都的重要平台。


而坐落於通州區大運河南岸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稱得上是副中心的“城市綠肺”。這座總面積達11.2平方公里的城市公園於2020年9月底正式開園亮相。經國家權威機構認證,城市綠心運營一年,固碳量為5028噸,碳排放量為3097噸,率先實現了碳中和。


“開展氣候投融資工作,不僅要着眼於減緩氣候變化,更要將適應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這些理念結合起來。”據劉志平介紹,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建設依託非首都功能疏解,率先探索並建設了生態保育核,通過保留自然植被、植物播種、種植混交林、異齡林等多種方式,漸次形成荒草、灌草、疏林、密林的風貌,以生態的方法實施生態修復。


據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管理單位統計,在開園的短短一年中,已經監測到了70多種飛禽走獸,絕大多數在生態保育核範圍內被發現,其中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雀鷹、灰臉鵟鷹、縱紋腹小鴞、短耳鴞,刺蝟、黃鼬等,近自然的棲息環境使綠心內的野生動物種羣越來越壯大。


通州區體現綠色理念的建築實例還有很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今年即將開門營業的北京遠洋樂堤港項目寫字樓獲得了有綠色建築界“奧斯卡”之稱的LEED金級認證,建築整體節水率超40%,節約能源費用達15%。


十四五期間,城市副中心還將在張家灣、宋莊、台湖等特色小鎮打造一批綠色低碳示範項目。


通州區金融辦亦提出,將強化金融支持綠色建築力度,配合研提副中心開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建築相關工作意見,引導綠色基礎設施投資基金等社會資本支持綠色建築項目及綠色建築領域的技術創新。


氣候投融資試點三年行動計劃正在制定


在採訪中,劉志平與孫國卓均向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提到,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涉及部門多、覆蓋領域全、參與主體廣,這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的、全局性的重大工程,需要全區多部門通力合作,形成合力,推動各項工作高標準落地落實。


“下一步,我們將大力推動綠色金融機構、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向城市副中心聚集,在副中心發展各類綠色金融創新產品,推動綠色金融與綠色產業融合發展,着力打造北京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的先導承載地。”孫國卓這麼表述。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瞭解到,目前,通州區正抓緊制定氣候投融資試點的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明晰各有關部門的職責分工,將試點工作落實落細。


“圍繞着氣候投融資,涉及的一定不僅是金融問題,還涵蓋財政、資金流運作、技術革新等方方面面,將會成為各方利益的重組與結合。”藍虹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綠色金融試驗區主要由央行牽頭,氣候投融資試驗區則由生態環境部起着主導作用,央行在激勵金融機構為低碳項目提供資金方面,其政策工具具有優勢;生態環境部在什麼是最關鍵的低碳項目,以及對氣候投融資項目認定等方面,具有優勢。一個是綠色金融資金的供給方,一個是綠色金融資金的需求方,二者需形成有效對接,理清項目的收益流,才能形成可持續的氣候投融資機制。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朱玥怡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