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偶效應,男性優質資源稀缺,女性“年輕貌美”最具婚戀競爭性
婚姻是獲取權利、資源、地位的新渠道,但中國曆來有從生理性別上確定女性地位的民俗傳統,女性家庭成員處於男性的從屬地位,“男主女從”的文化觀念自然形成婚姻配對的“男高女低”模式,也稱之為擇偶梯隊理論。女性習慣於在擇偶時往上找,傾向於選擇受教育程度、職業階層、薪金收入等與自己相當或高於自己的男性;而男性在選擇戀愛對象時又恰恰相反,較傾向於選擇各方面條件低於自己的女性。
按照擇偶梯度效應,男性往下找,目的是便於利用自己的優勢獲得家庭掌控權,在家庭中建立並維護男性的絕對尊嚴與地位;而女性往上找,就是要尋找依靠,藉助男性的優勢地位建立自己“穩定”或“幸福”的家庭生活,並獲得在社會生活中的權利、地位和尊嚴。處於社會底部的,如農村或城市貧困男性,自然沒有女性願意選擇。而如果女性自身各方面條件較好,本身已經處於社會生活中的較高階層,再往上選擇,優秀的男性資源勢必更稀缺、有限,造成擇偶資源緊張。學校“聯誼會”上女性無一不是高學歷,甚至一些女性還具有高職稱,她們本身職業地位、工資收入等條件優越,但在擇偶時仍將目標定為比自己更優秀的男性,或者最起碼條件應跟自己差不多。幾位女博士坦言,“學歷不一定必須是博士,但起碼應該是本科以上,工作單位、工資收入等就不能差了”。女性在社會生活中存在着心理上的不安全感,普遍認為依賴或藉助男性的力量可以獲得相應的生存條件和資本,甚至過上更為富足、體面的生活,在社會生活中享有一定的聲望和地位。這些年一些明星美女爭嫁“豪門”,一夜間名聲鵲起,身份地位尊貴無比。這些例子似乎告訴女性嫁“優質男”更容易獲得成功,獲得社會尊重。另外,“男主女從”“男強女弱”符合傳統性別文化對兩性性別角色的評價標準。一位單身女性,即使個人事業很成功,也無法獲得擁有美滿家庭的優越感及成就感。
儘管從社會經濟地位看,男性一般在婚姻中處於優勢地位,然而在婚姻市場上,女性“年輕貌美”是最有力的競爭性條件和資本,過時將貶值。許多25歲左右的年輕女性迫不及待地參加徵婚,有些甚至在大學期間就多次相親。她們之所以成為“急婚”一族,原因複雜。有的年輕女孩兒正如前所述唯恐優質男性旁落他人,很早就考慮找對象。當今女性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女大學生就業競爭力不及男生,就把結婚當成緩解就業壓力的最佳途徑,以結婚實現“曲線就業”。女大學生“急婚族”日益壯大,一些女大學生剛畢業就結婚,被稱“畢婚族”。另外,這種“急婚”現象,還有一個原因,即女性的“年輕”。曾有學者研究表明,在擇偶中,女性的資源跟男性相比還包括膚色、長相、體型、相對年齡以及持家能力等,這使一些女性可以以她們的美貌換取男性的家世、成就或向上流動的潛力。關於美貌,人越年輕,越有優勢;隨着年齡增長,長相、體型、美貌等這些優勢將漸漸消失,甚至不存在。所以,按照傳統觀點“年輕貌美”是女性婚姻中最有競爭性的條件,促使女性試圖以年輕的資本尋求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財富。
按照傳統兩性的審美標準,男性往往憑藉其才情、權勢、地位和金錢佔上風,年齡偏大,這些方面成就可能會越大,對女性也越具吸引力。而對女性的審美卻停留在其自然屬性上,女性往往憑藉其美麗外表向男性展示,而男性也更關注女性外貌。自然,在青春年少時,女性最具魅力,也最具備外貌的審美價值。現在大學校園裏,各種淑女班、禮儀班、形象氣質學習訓練班異常火爆,許多女大學生不惜花大力氣注重修飾打扮,購買高檔化妝品來展示自己的年輕及提升所謂的“品味”,目的就是吸引所謂成功男士的眼球。甚至有調查研究認為,“擁有財富和地位的男性與擁有青春美貌和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大學生的結合是資源的最佳配置”。這説明男性以貌取人、女性以色事人的審美觀仍為主導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