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擺渡人微信號(ID:baiduren66)
作者 擺渡人
抖音看到一段小視頻。
一個女人把親媽和婆婆都接到身邊照顧,來了一場面對面採訪。
她先問親媽:“是你女兒好還是你媳婦好啊?”
親媽一臉嫌棄:“我媳婦好。”
“為啥你媳婦好啊?”
然後親媽説了一番話,大意是説,等我百年之後,是我媳婦埋我,媳婦是自己屋裏的人,女兒是潑出去的水,我不對媳婦好對誰好?
女人又去問坐在一旁的婆婆:“是媳婦好還是女兒好?”
婆婆也毫不猶豫:“媳婦好。女兒跟別人是一家人,媳婦是我跟前的人。”
女人聽了哈哈大笑,連誇婆婆不糊塗。
網友更不糊塗。
評論區很快有人指出,兩個老奶奶都説了謊話。
親媽故意説兒媳好,是説給親家聽,暗示她要多疼兒媳,把兒媳當自己人,不要偏袒女兒。
婆婆故意説兒媳好,一來也是説給親家聽,哄親家開心。
二來更是説給兒媳聽,希望能拉進和兒媳的關係,得到她更貼心的照顧。
所以兩個老太太異口同聲,説兒媳好,女兒是外人。
私底下卻都在心疼自己的女兒。
90年代有部老片子,裏面一個故事很有意思:
婆婆意外發現,家裏的青花壇子竟然是古董。專門找了人來看,被告知可以賣五十萬到八十萬。
在當時,這可是天文數字。
婆婆把兒子家寶、女兒家珠和兒媳小嬌召集到一塊兒,商量怎麼劃分這筆意外之財。
她是一家之主,自然先開口:“我決定啊,把這隻青花壇子賣了,賣了的錢一半給家寶,還有一半是我和家珠的。”
婆婆解釋,兒子家寶結過一次婚,有個孩子,現在又再婚,遲早還會添一個孩子,不容易,所以要照顧。
大齡單身的家珠,聽完這番話一下愣住了。
家寶連連表示:“就按媽的意思辦。”
家珠當場翻臉,認為不公平。
關起門來,家寶跟小嬌聊天,説,他了解媽的意思,表面上是偏袒兒子,單獨分給他一半。
實際上,媽根本沒打算花一分錢,另一半最後都會歸了家珠。
之所以故意假裝偏袒兒子,不過是為了讓兒媳聽了心裏舒服。
可惜,家珠沒聽懂母親的用心良苦。
一個母親一旦當了婆婆,處境會變得格外尷尬。
明明心裏最掛念的是女兒,卻也礙於兒媳的看法,不敢表現得太明顯。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句話,離間了多少母女親情。
在傳統的婚姻模式裏,儘管婆婆要看兒媳的臉色,不敢過分疼愛女兒。
但兒媳也沒佔到半點便宜。
一個女兒回孃家,母親讓她坐在院子裏喝茶,像客人一樣招待。
兒媳在客廳進進出出。
兒媳每出來一次,婆婆都要大聲稱讚,順帶訓斥女兒:“學學你嫂子,幹活多利索,家裏收拾得整整齊齊。”
或者:“你看你嫂子多能幹,這麼快就炒了倆菜,換作是你,得忙半天。”
兒媳聽了幹勁十足,洗菜、做飯不在話下。
女兒不高興地撅起了嘴。
婆婆扭頭一看,兒媳這會兒不在,趕緊哄:“傻丫頭,我不是指望她多幹點活嗎?”
可惜,兒媳沒聽到。
如果説,老人面對兒子和女兒,很難一碗水端平。
那麼,面對兒媳和女兒,更不可能一碗水端平。
兒子是手心的肉,女兒是手背的手,兒媳是手指頭上的肉。
疼也是疼的,但更指望她多幹點活,也指望她養老。
從兒媳在婚禮上喊婆婆一聲“媽”開始,婆媳就是一場被刻意安排的親情。
要求婆婆把兒媳當親女兒,是一種苛刻。
誤以為婆婆能把兒媳當親女兒,則是一種天真。
有人説,傳統的嫁娶式婚姻,是“易女而用”。
僅比“易子而食”,看起來文明一些。
易女而用的意思是,自家有女兒,能傳宗接代,卻要把女兒嫁出去,給別家傳宗接代。
然後把別人家的女兒娶進門。
每當想到這點,我就特別羨慕摩梭人的生活。
在摩梭族,人們有悠久的“走婚”歷史,成年女兒不必嫁出去,成年兒子也自由在外面談戀愛。
女兒懷孕生下孩子,仍由自己原生家庭共同撫養。
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是骨肉至親,絕不需要親子鑑定。
兒子繼續住在家裏,充當舅舅的角色,同時經常出去約會,探望自己的妻子兒女。
在這樣的背景下,沒有一個母親,需要違心地説:“兒媳比女兒好。”
也沒有一個兒媳,需要遠離親生母親,為婆婆當牛做馬,成為誰的附屬品。
連男人,都變得輕鬆了許多。
當然,更大範圍內實行“走婚”,是不現實的。
所以有更多人,選擇了“不嫁不娶”的婚姻模式。
小兩口單獨成家立業,不融入任何一方的原生家庭,只在逢年過節時走動。
婆媳之間相互不指望,一切隨緣,也就少了許多摩擦。
面對“女兒好還是兒媳好?”的問題,婆婆們也終於可以心胸坦蕩地回答:“當然是女兒好,那可是我親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