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不了新能源車發展大勢,更改變不了各大巨頭對於造車的渴望。
01
風頭被蓋的華為“第一車”
上海車展的同一天,華為“第一車”也亮相了。
亮相的是,華為和北汽旗下新能源汽車品牌ARCFOX(極狐)合作的第一款無人駕駛汽車。
據瞭解,極狐阿爾法S車身、底盤、三電系統等機械結構由北汽負責研發,而車輛的自動駕駛能力、智能座艙和智能網聯等智能化技術的開發,則由華為主導。
幸好這車兩天前就發佈了,如果今天發佈,可想而知,大家只會忙着“看”特斯拉了。
4月17日晚,華為“第一車”亮相,各種新聞刷爆網絡。
就連美團王興也調侃道:“特斯拉終於遇到一個技術實力和忽悠能力都旗鼓相當的對手了。”
經過週末兩天的發酵之後,今天A股整個新能源車概念被徹底點燃。
今天A股一開盤,汽車板塊即高開高走:
超過25支個股漲停:
北汽旗下的北汽藍谷,更是連拉了兩個漲停(承認吧,有人就是比你消息快)
華為造車,並不令人意外。
今年4月12日的華為,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透露;
華為目前已與北汽、長安、廣汽合作,將推出三個智能汽車子品牌,今年第四季度,打上“華為 inside”標識的智能汽車將正式推出市場。
當然,嘴硬的華為方面還是堅持“不造車”,宣稱只是以供應商身份切入汽車賽道。
但是,根本沒人會在意這個説法。
不管是不是你造的,我們就認準這是華為的車了。
令大家意外的是,華為曾經表態:誰敢再言造車,就把誰調離工作崗位
但最終還是沒有擺脱真香的困境。
那為何又願意吃造車這碗飯了?
02
為什麼華為選擇真香?
去年11月份,華為剝離了榮耀手機業務,除了規避美國製裁,根本原因還是芯片。
沒有光刻機,手機被卡脖子,於是研發新的替代技術(光學芯片),並在在其他業務上尋求生存與發展,是華為唯二的選擇。
但是光刻機可是號稱比原子彈還難的工業明珠,即使對於華為這種巨頭,短時間恐怕也無法實現重大突破。
於是,除了芯片這個長遠的戰略目標外,華為還需要尋找一個短期突破的戰術目標。
選擇入圍新能源汽車,對於華為來説,更像是一場戰術突圍。
而突圍的方向,至關重要。
於是華為選擇最簡單的做法,跟着國家走。
對於巨頭來説,我想要什麼,並不重要,國家想要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國家想大力發展新能源車。
2020年,國務院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中明確:
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
佔比20%,這是個什麼級別的概念?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2020年,中國全年汽車銷量2531.1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有136.7萬輛,佔比5.4%。
也就説,即使接下來5年,中國汽車銷量保持原地不動。
2025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也要達到506萬輛。
以一輛20萬的低價來計算,從2025年開始,每一年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就會高達萬億。
這是新能源汽車逐步取代燃油車的過程,也是接下來這五年、十年、甚至數十年中,中國汽車行業最大的增量。
只要是聰明人都能看到這一點,於是我們看到,2021年伊始,各大巨頭就如同瘋了一般:
1月,OPPO造車專利曝光;
2月,百度官宣造車;
3月,小米發佈會官宣整車戰略;
4月,滴滴被曝正式造車。
圖片來源:億歐網
現在,“不造車”的華為也來了。
03
華為要造的不是車,是車上每一個“零件”
很多小夥伴想説,汽車是夕陽行業,全球幾大巨頭,做車都做爛了。
華為汽車即使來了,最多也就是分一杯羹,掀不起什麼大浪花。
但是,如果汽車能夠成為手機一樣的載體,提供一整套全生態的服務。
不知道你會不會改變這種看法?
就在最近,特斯拉公佈了今年一季度的汽車銷售情況,公告顯示,特斯拉一季度全球交付近18.5萬輛汽車。
在汽車業,這個數字有多垃圾?
如果我們拿另一家汽車公司豐田來做對比的話,特斯拉一個季度的銷售量,還不到人家一個季度的零頭。
但如果比一比公司市值,特斯拉的市值最高時甚至超過了全球9大車企的總和,馬斯克也被推上了世界首富。
車賣的沒別人多,股價卻漲上了天,什麼道理?
投資領域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叫做“股票的價值等於它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值”。
就是説股價反應的不是當下,而是公司的未來。
支撐起特斯拉股價不是那一輛輛車子,而是運行在汽車之上的各種軟件。
很多人喜歡用新能源汽車,來形容這些造車新勢力。
但是我認為,智能汽車其實更好,因為這些新車所改變的並不僅僅是動力,而是從內到外的所有配置。
這是當蘋果要造車的消息傳開後,網上流傳的一張熱圖:
智能手機+四個輪子,加起來就是一輛智能汽車。
圖片雖然簡單,但卻勾勒出了未來智能汽車最基礎的框架。
最簡單的理解:智能汽車就是長着四個輪子的智能手機
從這個角度來説,華為説絕不造車,其實也沒錯,他只是想每輛車都變成華為。
才有了那句行業裏廣為流傳的名言:華為聚焦ICT,幫助車企造好車。
特斯拉、蘋果、華為,想要做的並不僅僅是車而已,而是一整套生態系統。
這個系統有多大,以阿爾法S為例:
這款車搭載了華為HI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包括計算與通訊架構,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網聯、智能電動、智能車雲服務,以及激光雷達、AR HUD在內的30個以上智能化部件。
華為掌握所有環節研發或控盤能力,包括底層到應用層,能獨立形成系統閉環。
但是這些部件不能只靠華為自己來做,於是將會形成一個龐大的供應量。
這些產業鏈上游包括元器件供應商、通信設備提供商、汽車電子系統供應商等;
中游包括大量服務業角色,如地圖與數據提供商、通信服務商、車內軟件提供商等;
下游則是整車廠商(車企)。
而跟華為合作的車企,已經超過了10家,六大汽車國企(包括三大央企)中,華為已經拿下了北汽、長安、廣汽。
所以,你就可以明白了,為什麼華為“第一車”一出來,就引爆了整個A股。
華為效仿蘋果可以再造一個,華為汽車產業鏈,規模將絕對是萬億級的。
華為汽車產業鏈一旦落地,A股每一家與之相關的企業,記住,是每一家,都會迎來爆發性的增長。
什麼是勢?
這就是勢。
巨頭已經把趨勢畫出來了,你只要跟着走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