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林海 樹木樹人

人民網-人民日報

沿着蜿蜒的盤山道,汽車一路兜兜轉轉,終於駛進了大亮山。車窗外,成片的華山松鬱鬱葱葱,一眼望不到頭。“已經進入善洲林場的地界了。”司機師傅説道。

善洲林場又叫大亮山林場,位於雲南省保山市施甸縣城東南44公里處。過去由於毀林開荒,這裏水土流失問題嚴重,林場森林覆蓋率最初不足17%。1988年,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退休後,一頭扎進大亮山,帶領當地羣眾植樹造林,一直堅持到2010年因病去世。現在,這裏的森林覆蓋率已達97%,5.6萬畝的國家級生態公益林枝繁葉茂,為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綠裝。

曾經“風吹沙石飛”的大亮山穿上了綠裝,受益最大的是大亮山周邊3個鄉鎮11個行政村的2400多户村民。“我們要用好老書記留下的綠色財富,繼承他不怕苦的精神,帶動全村致富。”大亮山村民蘇彥説。

用22年把荒山變成林海,其中的艱難困苦,跟隨楊善洲20年,現任楊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委會副主任的周波心裏最清楚。1990年,施甸縣林業局招工,18歲的周波被分配到大亮山林場。初到林場,放眼望去一片荒蕪,周波有種錯覺:自己不像是來工作,反倒像犯了錯誤被髮配過來的。

見到老書記後,周波不再有這種錯覺。平日裏穿着草鞋,一身粗布衣服,楊善洲跟大家吃一鍋飯,住一樣的窩棚,白天一起幹活,晚上一起烤火。“你説他是廳級幹部,誰信?”

楊善洲沒有官架子,但對工作要求卻很嚴格。周波回憶,為保證樹苗成活率,楊善洲要求20釐米的樹苗要挖至少30釐米的坑。他時常把剛種下的坑刨開,檢查樹根是否彎曲,一旦發現彎曲,立即要求重新種。

2013年10月,當地成立了楊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理委員會,周波成為一名“楊善洲精神”宣講者,每年給全國各地的培訓學員講述楊善洲的感人故事。2019年,周波一共給200多個培訓班講過課,幾乎全年無休。

“老書記在世時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半途而廢,初心不改,方得始終。我要盡我所能,把‘楊善洲精神’像種子一樣播撒出去,紮根在人們心中。”周波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816 字。

轉載請註明: 荒山林海 樹木樹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