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向海而生》
“機頭一響,黃金萬兩,魚蝦大信”,8月16日中午12時許,隨着開漁號角的吹響,轟隆隆的馬達聲響徹陽江閘坡漁港,為期三個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漁宣告正式結束,上千艘漁船揚帆啓航浩浩蕩蕩駛向大海,開始新一輪的捕撈。
為期三個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漁宣告正式結束,張友旺一家人又將揚帆起航,踏上捕撈的新徵程。
出海當天早上7點多,母親楊換娣早早去農貿市場買好幾天的肉菜和日用品前往碼頭。
8月16日中午12時許,隨着開漁號角的吹響,張友旺跟着上千艘漁船浩浩蕩蕩駛出陽江閘坡漁港,開啓新一輪的大海捕撈。
14年前,15歲的張友旺跟隨父親第一次出海捕魚。如今成家立業的他與父母、大哥共同經營一條80多噸的鐵殼燈光漁船,以捕撈魷魚為生。今年受疫情影響導致他不敢冒然出海打漁,收入驟減。“太久沒出海,船都快生鏽了”,張友旺跟記者調侃道。
因為海上無網絡,對講機成了與外界聯繫的工具。在駕駛艙開船的父親不斷與同行交流自己的位置以及捕撈情況。
晚上作業,白天休息,這是燈光船的工作特點。漫長的白日在沒有網絡的情況下是無聊的,大哥張友喜坐在駕駛艙看下載的香港電影,張友旺手持鏡子在整理鬍鬚,大舅哥阿光則蜷坐在艙外發呆,各自用不同的方式打發時間。
達到離閘坡漁港二十多海里的捕撈點,一家人開始忙碌起來,為晚上的捕撈做準備工作。
出海第一天,天氣開始轉涼,又犯鼻炎的父親張良發難受的癱坐在地上,母親用吸管給父親滴藥。
傍晚,捕撈前的準備工作完成後,母親楊換娣拿着點燃的香紙對着大海祭拜,祈禱這次出海能豐收平安。
晚上19時許,太陽下山,天色轉暗,漁船兩側共100盞1千瓦的燈泡依次亮起,從空中俯瞰,宛如一隻張開”雙臂”的巨型昆蟲。
強光下,一羣長嘴魚不停地在船旁遊弋,魷魚則不時浮出海面。此時已是九點一刻。“開工”,張友旺對着正在牀上睡覺的大哥張友喜喊道,大家快步走到甲板更換雨衣雨鞋。“熄燈”,海面頓時一片漆黑,只留下甲板旁的幾盞小燈常亮,把四周的魚羣全部集中過來。“快,趕緊下網”,張友喜不停地催促着今年第一次出海的大舅哥阿光,十多分鐘過後,漁船被漁網包圍,形成一個30米長、50米寬的圍網。
凌晨1點,受海底水流影響,起網時發現漁網打結卡住無法進行起吊操作,張友旺連忙用力拉繩索進行解網。
父親張良發和大哥張友喜將起網捕撈的海魚拉上甲板。
第一網上來捕獲80多斤魷魚、20多斤長嘴魚,張友旺表示不樂觀。
為了保鮮,張友旺將剛捕撈的海魚放入甲板下的冰庫進行保存。
通宵進行捕撈,勞累過度的阿光癱坐在甲板上久久無法起身。
隨着張友喜和阿光將網兜拖到魚箱上方,魷魚、長嘴魚、馬鮫魚、海里魚傾瀉而出。站在船舷旁的張友旺表情凝重,開漁後的第一網他希望能旗開得勝,“這網大概100多斤,太少了”,他搖搖頭表示並不樂觀。
雖然開局並不滿意,但今年賺錢不易,一家人決定通宵備戰。最後經過近8個小時的作業,只收獲400多斤魚。張友旺給記者算了筆賬,今晚收成大概5千元,除去油費、僱的人工,這次出海差不多保本。“但也好過沒有,今年生意不好做,錢難賺”,他安慰着自己。
父親張良發查看天氣預報,顯示近日將有颱風天氣。
駕駛艙的對講機不時傳來未來幾天颱風天氣的交流聲,出海打漁40載的父親張良發明白安全最重要,最終決定還是先回港避風,順便把新鮮的魷魚賣個好價錢。
返回閘坡的途中,海上烏雲密佈,風浪開始變大。張友旺説:“打漁就是這樣,有時一晚打幾萬斤,有時連油錢都不夠。”
張友旺和阿光靠着船舷圍欄靜靜地望着遠方。
海上天氣變幻無常,暴雨還沒下完,另一邊又開始出太陽,一道彩虹懸掛在天際線上。
白天不打漁休息是一家人最放鬆的時刻,大家坐在船尾吃飯。
清晨,一隻海鳥落在漁船繩索上準備覓食。
隨着近海魚類的減少,張友旺一家人也是越捕越遠,如今主要去珠海萬山島附近海域進行捕撈。
海陵島閘坡碼頭,張友旺將昨晚捕獲的新鮮海魚運上岸,不少魚販冒雨前來收購。
“這條路自己選的,輸了都不要哭”,朋友圈的備註上,漁民張友旺這樣寫道,對29歲的他來説,祖祖輩輩向海而生,雖然工作危險,但上岸無法從事其他行業,只能繼續堅守。他説,希望下一代不要再從事海上捕撈工作。
視頻/圖/文:南方日報記者 肖雄 陳鍇進 石磊 黃進
設計:譚唯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