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又是個豐收年。我們種的富硒小麥,與普通小麥比,一畝地能多收入200元呢。”6月27日,在東明縣麥豐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長馬國興高興地説,黝黑的臉上洋溢着笑意。
每畝為何增收200元?且聽馬國興興致勃勃地道來。
“我們採用‘兩深一淺’輕減化栽培技術,將原本繁雜的5道工序簡化成一道。播種機一趟過去,整地、深松、深施肥、播種、鎮壓同步完成,省工省時省種子。麥豐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對社員統一供種、供肥、播種,一畝地能節省七八十元的成本。我們在小麥抽穗前,適量噴灑獲得國家專利的生物納米硒,經小麥葉面的光合作用,將生物納米硒吸收轉化為硒蛋白富集在小麥籽粒中,為人體提供科學補硒食品。每斤富硒小麥,比普通小麥價格高出兩毛錢回收。這一減一增,200多元就出來了。”馬國興説。
為拉長產業鏈條,馬國興和合作夥伴發起成立了東明縣益康源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富硒小麥12.6萬噸。在加工車間,機器運轉,人手忙碌,富硒麪粉、麪條源源不斷地流下生產線。
“拿麪粉來説,我們根據用途不同研製出了富硒麥芯粉、富硒麪包粉等6個品種,這些品種滿足了食品加工企業的多樣化需求,銷路好,附加值也高。”馬國興説,“我們已形成了集富硒肥研發和小麥品種的研究、種植、深加工、銷售等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小麥增收,越來越多的農民受益,激發了種糧積極性。
在東明縣馬頭鎮,馬國興帶動一千多户社員種植5萬畝富硒麥,採取統一管理模式,實現了從地頭到餐桌的全程可掌控、可追溯。在眾多合作社社員當中,其中有69户貧困户通過種植富硒麥實現脱貧。加上週邊鄉鎮的種植面積,有30多萬畝富硒麥。這樣年帶動農民增收6000餘萬元。馬國興主導編寫了《東明縣富硒小麥種植技術規程》,推動東明縣由普通小麥種植向富硒產業為主導的地方特色產業轉型。
“跟着馬國興,種植富硒麥”已成為馬頭鎮推進產業扶貧的“品牌”。合作社針對貧困户普遍勞動能力差的特點,推出了全託管服務模式,讓貧困户不用種地照樣增收。累計幫扶貧困户265户800餘人,貧困户年人均增收節支840元。
據東明縣扶貧辦主任崔建標介紹,種一畝富硒小麥,社會託管費用是300元,合作社對貧困户只收150元;一般能增產100斤,增收100-200元。合作社加價0.2元/斤回收富硒麥,可增收240元。如此一來,託管比貧困户自己種可節本增效約500元/畝。此外,麥豐合作社還將30%的產業化財政補助資金用於合作社社員入股,持股社員單獨記賬,按照持股比例分紅,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民”的利益共享發展機制,組建了農户、合作社與企業聯結經營的“標準化種植基地+糧食生產加工基地+農企聯結經營”的產業發展共同體。
“最後,我們再拿出利潤的5%返還合作社,讓農户特別是貧困户分享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增值。”馬國興説。李龍莊村貧困户李世闖,提起馬國興就豎起大拇指:“老馬帶領咱貧困户脱貧,想了不少辦法,俺都感謝他。”
馬頭鎮李龍莊村的李俊詩,一場大火使他家徒四壁,馬國興主動為他免費進行“土地託管”,幫他逐漸走出了困境。“馬總是我的大恩人!”提到馬國興對他的幫助,李俊詩很激動。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户端記者 蔣鑫 通訊員 王恩標 孫忠銘 報道)
責任編輯: 梁利傑 籤審: 王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