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粽香不怕巷子深”的闖關啓示

由 展東明 發佈於 綜合

  每到端午節,媒體都愛盤點當地的粽子好店,搞粽子評選,杭州也不例外。而評選的結果令人意想不到——那些粽子界的“狀元榜眼”往往藏於深巷中。有的每天5000只粽子還不夠賣,端午前好多天就已經不接訂單,高掛“免戰牌”。有的搞限購,推出端午節後10天每人限購10只,引得“吃貨”們驅車幾十公里也要來買。這些店主是如何練就一番“粽香不怕巷子深”的功力、消除疫情影響而生意不減的?這能給當下深挖內需或對小店經濟熱情有加的人們一些啓示。

  肯吃苦,能堅守,才換來一粽難求的業績。雖然各種網絡傳聞,網紅粽子店老闆如何在杭州買房置業,聽上去令人豔羨,但吃手藝飯的小本買賣,起早摸黑的辛苦是少不了的。有位知名粽子店老闆娘,年輕時從金華來杭州開店謀生,開業之初因為粽子賣不掉,吃剩料就吃成個胖子,經20年摸爬滾打才找到生意秘訣。大部分粽子店都是家族生意,忙時一家人下場包粽子,早上四五點起來煮粽葉、備料是常態,包粽子個個手指被浸泡磨搓出水泡老繭。小店經濟也好,大宗訂單也罷,無論哪種經濟形式,不管生意多大,創業人生就是苦盡甘來的修行。

  品質好,做粽子講專業精神。粽子是最普通的食品,要想打開一片天地,必花一番鑽研功夫。各家網紅粽子店老闆説起製造工藝都能侃侃而談:粽葉要建德和黃山的,糯米要浙江一帶的小糯米,要選紋理細口感嫩的夾心肉(肥瘦比例控制在3∶7),醬油必須是某某品牌,肉鬆要手工打的……秘訣各不相同,但都需經過長期實踐摸索、不斷鑽研來保證品質。道理是相通的,深挖內需的背後,往往需要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和技術實力支撐。這是市場上顛撲不破的道理。

  會創新,對傳統的豐富和發展,練就制勝法寶。專為小眾羣體打造的兒童粽、噱頭十足的“十三點粽”、充滿朋克風的火鍋粽……粽子的傳統氣息,在各位粽子店老闆“暴改”之下,呈現出不一樣的時代感,滿足更多人羣喜好的同時,打開了更廣闊的市場。即便賣得好的“老底子”味道,也融入了各種創新巧思,微妙的與眾不同正是脱穎而出的關鍵。如何在現有模式下做得更好,如何找到旁人未曾涉足的路徑,如何把行業現有水平向前推進,如何將老品牌發揚光大,創新求新的思維模式,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小的粽子,“包”着實體經濟不懼疫情影響的強大韌性,“裹”着浙商精神、時代精神的精髓。解剖網紅粽子店現象這隻“小麻雀”,能發現在市場經濟中掘金的金科玉律,挖掘內需、提振消費、勇闖難關,尤須把這些道理付諸實踐,在知行合一中創造更多可能性。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