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乖”和“老實”,是兩個概念,太老實一輩子受欺負,別混淆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把孩子教育成最好的模樣;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乖乖巧巧,聽話懂事;
作為父母,我們也希望孩子能在社會上很好的立足,至少不被欺負。
一:過早教育“分享”家庭
小美在女兒一歲半的時候,總是搶家人手中的東西。心急的小美不希望自己的女兒以後成長為一個小霸王,擔心這樣會和別的孩子玩不到一起去,就開始教育女兒“分享”。一次又一次從女兒手中奪走她喜愛的玩具,看着女兒一次又一次的眼淚,2歲左右時,女兒就會把東西拿給別人玩。那時候,幾乎沒有人不誇小美,把女兒教育得這麼好,這麼小就這麼乖。
看似乖巧的女兒,在上了幼兒園回來之後,沒有一天是完整的去,完整的回來。不是少了橡皮,就是少了髮卡。而女兒很無所謂的説:“他們想要,就給他們了,有什麼不對麼?”小美覺得有些奇怪,但覺得好像也沒錯。直到有一天,女兒回來的時候,滿身泥巴,去學校才瞭解,孩子是因為太老實,太好説話,所以經常被其他小朋友欺負。
關於“分享”,確實是一個小朋友該學會的品德,但是,卻不適合太小的孩子。在大人眼裏,那麼小的孩子,是學會了分享,但是對孩子而言,他不是學會了分享,而是喪失了物品所有權的意識。過早教育“分享”,只會讓其成為不爭不搶的孩子,在大人眼裏,確實是個乖孩子,但是到了學校、社會上,卻是別人眼裏的老實孩子,一輩子受欺負。
二:吝嗇感情、金錢的家庭
亮亮有一兒一女,對姐弟倆而言,亮亮同樣是爹,但是對亮亮而言,他奉行女兒富養、兒子窮養的想法。所以,亮亮對兒子格外的嚴格,無論是金錢,還是關愛上,都遠不及女兒。一開始的時候,姐姐還是挺疼愛弟弟的,但是姐姐在成長到叛逆期的時候,也學着爸爸,“不待見”自己的弟弟,甚至欺負弟弟。而弟弟從來不反抗,都讓着姐姐,亮亮覺得兒子挺乖的。
班級組織去春遊,亮亮只給了他10塊錢零花錢。到了目的地,其他小朋友都去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是弟弟只買了一瓶水,一塊麪包。到了午餐時間,同學們互相分享着家裏準備的午餐時,都自動屏蔽了弟弟。也是,弟弟太過於老實,幾乎沒有什麼朋友。有個女生甚至嘲笑亮亮:
“你媽媽是不會做飯麼?不會做飯,那也多給點錢啊!你家是得有多窮!”
貧富差距是存在,但是滿足孩子的基本物質條件,倒不至於那麼難,除非是有心苛刻。關愛、金錢上的雙重吝嗇,看似是培養了孩子的獨立性,很是乖巧,但是在別人眼裏,孩子永遠是那副“窮酸樣”。孩子乖巧的外表下,滿是自卑、膽怯,一旦有一天,被欺負得爆發,那麼很容易走上令人不齒的道路。
三:喜歡“包辦”的家庭
馮羣的家裏,雖然不富裕,但是父母總是希望將最好的東西,都給他。一直到初中畢業,馮羣都是媽媽餵飯,洗衣做飯之類的,更是什麼都沒接觸過。高中馮羣寄宿學校,媽媽還陪他在學校吃了一個禮拜的飯,直到馮羣稍微適應獨立的生活。後來報考大學,家人直接幫他填報了學校、專業,説是為他好。馮羣似乎也習慣了,但是他實在對計算機不感興趣。
大學畢業後,家裏各種託關係給他找工作,終於找到個不錯的單位。但是長期受到父母的獨裁、包辦,馮羣只會公式化工作,性格又比較懦弱,工作交流、責任擔當都有一定的問題。老同事欺負他,他也只能默默忍受,最後因為自己的懦弱,替別人加班時工作犯了錯,從而背了鍋被辭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