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陽山綠意盎然,在清遠市陽山縣七拱鎮火崗村的七彩水稻公園裏,工人們正忙着收割早稻,為下一輪播種做準備。
七拱鎮是陽山“糧倉”,下轄的火崗村也是以種植七拱米出名。但與許多農村類似,火崗村同樣面臨“誰來種地”的困擾:年輕人外出打工,種地的多是老人。村裏的經濟十分落後。
2016年,黃埔區區屬國企知識城(廣州)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承擔起火崗村脱貧攻堅任務,依託本地特色資源,積極引進“七彩水稻公園”產業項目增加創收,帶領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截至2020年4月,火崗村全部貧困人口已達到脱貧標準,脱貧率100%,並已退出貧困户人口124户352人,退出率100%,火崗村整村退出貧困村行列。自黃埔區扶貧工作組入駐以來,4年時間,火崗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原來的3000元提高至17549元,村集體收入從2.9萬元增加至21萬元,火崗村被列為“廣東省新農村示範村”。
精準扶貧 水稻產業化助力長效脱貧
七拱米在陽山本地擁有大批忠實“粉絲”,在珠三角地區也小有名氣。但是,由於水稻種植多為散户耕作以及少數合作社承包土地連片耕作,經營規模偏小,品牌打造和推廣力度不夠。如何打響品牌,帶動周邊居民發展?這需要現代農業產業扶持。
黃埔區扶貧工作組引進了陽山金穗華晨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破解產業化難題。金穗華晨不僅帶來了機械生產及新理念、新模式、新標準、新技術、新品種,也帶來了“七彩水稻公園”項目。
據悉,該項目規劃投資5000萬元,在火崗村共同創建一個集水稻品牌、優質稻生產與加工、水稻文化傳播、農耕文化體驗及鄉村旅遊於一體的產業項目。
金穗華晨目前已與農户簽約租賃連片高標農田1300畝,今年培育試種了20個水稻品種,計劃用3-5年逐步建成水稻公園,火崗核心區年產500萬斤優質水稻,帶動周邊農户農田種植1.5萬畝左右,年產優質水稻3800萬斤,打造珠三角最大的優質水稻種植、品牌大米輸出與儲備基地。
“公司選擇在此做項目,是因為這裏的水稻種植基礎以及地方政府整治整合土地的魄力,同時我們也肩負着產業扶貧的職責。”金穗華晨董事長鄢明説,以前的扶貧模式,就是政府給錢,錢用完了農民就沒有內生力。但通過產業扶貧,貧困户的資源變成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農民的資源引進產業裏面,大家成了利益共同體,內生力就出來了。長期這樣運轉,農民就不會再返貧,產業扶貧長效機制的作用就出來了。“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給農民魚,不如教他們方法,大家共同捕魚。”
目前,火崗村共112户貧困户入股該項目,享有固定分紅、土地租金和務工收入,人均年增加收入1300元以上。如今,一些外出多年的村民也重返家鄉當起了現代職業農民。
“與其讓土地撂荒,還不如重新拾起來,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又可以分紅,不用出去外面闖了。”村民説。
“七彩水稻公園”只是企業在當地帶動廣大貧困羣眾脱貧致富的一個縮影。
“發展產業是實現脱貧的根本之策。有了產業支撐,才能從源頭上拔掉‘窮根’。”火崗村駐村第一書記楊偉樺認為。
扶貧工作組駐村以來,投入150萬元,以火崗村委會名義入股了廣州納金科技產業園項目,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村級分佈式光伏電站,預計2020年為村集體經濟帶來收益合計480萬元,今後每年將為貧困户人均增收近3000-3500元。
從輸血到造血 激發貧困户內生動力
楊衞忠是火崗村的貧困户,家裏有5個孩子,其中一個因患腦積水智力低下。一家人的經濟收入,僅靠楊衞忠外出務工,月收入僅兩三千元。楊衞忠回村後,夫妻倆上山採山藥、抓草蜢等賣些錢,但生活依舊十分困頓。
如今,“七彩田園”就在家門口,楊衞忠不僅用優選的水稻種子自己種植了10多畝七彩水稻,養了100只雞,參與光伏分紅,有一個村保潔員的公益崗位工作,還打了多份散工,年收入有八九萬元。
“有工作就去做,下雨刮風都去,停不下來,我希望給家人好一點的生活。”楊衞忠説,多虧了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不僅給他介紹工作,還幫助重建了家裏的破舊危房,以後生活更有指望了。
説起楊衞忠,扶貧工作小組也是豎起大拇指,直贊他是脱貧模範。“我們願意給貧困户提供機會,但也要他們自力更生,不要有‘等靠要’的想法。”楊偉樺表示。
據悉,扶貧工作組大力倡導貧困户自力更生,投入資金近60萬元,為有意願養殖陽山雞的貧困户發放雞苗和飼料,平均為每户貧困户帶來5000元收益;投入近30萬元,為有意願種植水稻的貧困户發送農藥化肥,平均為每户貧困户帶來3000元的收益。由此,逐步由“輸血”轉變為“造血”模式,推動貧困户實現自主持續地發展生產。
採寫 新快報記者 李應華 通訊員 徐潔芹 曾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