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經年,老城白日的擁擠熱鬧與夜晚的靜謐安寧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讓我們一起走進東路社區,追尋歲月的腳步,感受尋常巷陌中的歷史氣息。
來到東路社區馬驛巷,古樸的巷道鋪滿青石板,爬滿青苔的老房子佇立一方,靜守着隨着城市化進程加快越發喧鬧的城市一隅。
老人們三三兩兩坐在自家門口閒談往事,一張小桌板、一副象棋便可以打發一整個下午的閒暇時光。
穿過蜿蜒巷道,不起眼的角落裏靜靜躺着一口古井,馬驛巷的老人們告訴記者,這口井名叫“楊家井”,是附近一户姓楊的人家所挖,至今已有一百餘年。
馬驛巷居民 楊理佳:原來這井裏的水一直在喝,這附近的居民都在這裏打水喝,上世紀40年代的時候,遭到了日本人的污染,所以後來大家就不太敢喝了。
雖然不能飲用,但是洗菜、洗衣服,這口老井還是給附近的居民帶來了諸多方便。楊理佳説,他從小生活在這裏,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不褪色的是他童年的回憶。
馬驛巷居民 楊理佳:我小時候是這樣的,只要一下雨,特別是上半年下風暴雨,這井裏的水就會滿,滿了之後我們小時候調皮,就會拿桶在這個井裏面玩水,連繩子都不用,這個井裏面的水很滿。
馬驛巷,顧名思義,是古代關馬的地方。和不遠處的衙前巷一起,給現代的人們勾勒出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縣衙”古老的輪廓。
馬驛巷居民 楊理佳:原來是用馬傳遞信息,縣政府、縣衙門的馬沒有地方關,所以把這裏圈了個場子關馬,這裏後來住進了居民,之後就叫做馬驛巷。
馬驛巷居民 楊理佳:我小的時候這裏都沒有房子,這是從上個世紀的70年代、80年代以後,做起了這麼多房子。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隨着棚改政策的步步推進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東路社區也在隨着時間的流逝慢慢蜕變。走在古老街巷的青石板路上,爬滿圍牆的青苔、高高的圍牆、雕花的屋檐,依舊將這座城市的滄桑和歷史忠實展現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眼前。
社區書記 廖連珍:以前這幾條街巷非常繁華,古建築非常具有我們豐城的特色,現在隨着棚改政策的步步深入,我們社區也在不斷挖掘和保護這些古老的街巷,希望把我們豐城一些歷史文化古蹟能夠保留和保護起來。
記者:甘貴賓、鄢建鵬、何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