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著名經濟學家:莫迪決不能重蹈尼赫魯1962年的覆轍
【文/觀察者網 王世純】
今年4月以來,因為印方一系列單方面活動,中印邊境局勢驟然緊張。5月6日凌晨,印度邊防部隊蓄意挑起事端,最後卻偷雞不成蝕把米,莫迪自稱“20人殉職”。
消息傳回印度國內後,印度掀起了一系列反華浪潮。不少民眾及商界人士要求抵制中國產品,更有人叫囂要對中國發起軍事報復。
印度主流的英文大報《經濟時報》6月20日刊發了印度著名經濟學家斯瓦米納坦·艾亞爾(Swaminathan Aiyar)題為《莫迪決不能重蹈尼赫魯在中印邊境的覆轍》的文章。文章明確反對要對中國發起軍事報復的論調,認為莫迪政府不能重複尼赫魯在1962年發動軍事冒險行動的錯誤。“今天中印兩軍勢力對比是1962年的5倍,如果貿然行動,我們會遭受五倍於當年的羞辱”。
除此之外,文章還從經濟角度冷靜分析了所謂抵制“中國製造”的可行性。他認為中國是當今全球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印度想要在全球產業鏈中更進一步,只會進口更多中國產品。印度“打鐵還得自身硬”,只有降低土地、勞動力、資本、電力和貨運的成本,提高印度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兄弟、印度資深政治家、聯邦院議員馬尼·桑卡爾·艾亞爾此前的觀點也與之類似。
馬尼·桑卡爾·艾亞爾2013年就表示印度和中國可以互相學習,兩國即使在互為合作的框架內也可以展開競爭。儘管中印有邊境分歧,但並不會重演1962年時的中印戰爭。
本次中印邊境衝突,中方始終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剋制與冷靜。而印方在經歷了最初的吵吵鬧鬧後,最後也認清現實。在6月19日印度召開的全國黨派大會上,莫迪總理明確指出,(中方)沒有人進入印度領土,也沒有印度哨所設施被拆除。這等於委婉地承認了衝突事件的責任在印方。
《經濟時報》報道截圖
文章首先回答了“印度能減少“中國製造”嗎?”這個問題。
現在人們都在問,印度如何才能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坦率地説,這是一個偽命題,同時也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想法。印度希望成為全球產業鏈的一部分,印度希望擁有龐大的手機、太陽能和電子產業,能為全球產業鏈供貨。但在全球產業鏈中,中國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如果印度想成為一個既能滿足國內需求又能滿足全球訂單的大型製造業中心,那就意味着印度要進口更多的中國機械和零部件。這意味着,印度無法做到自給自足,而是相互依賴;這意味着印度無法與中國斷絕關係,而是加深與中國的關係。
現在,莫迪提出了一項新政策,也就是他所説的“Atmanirbhar”,這個詞在英語中可以理解為自給自足或自力更生。莫迪説的自給自足,是指本土製造目前正在進口的產品,並試圖自己製造一切。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和英迪拉·甘地嘗試過這一政策,這是一場經濟災難,這一政策的結果是所謂的“印度增長率”(指的是印度1991年自由化市場改革前極低的經濟增長率,長達30年裏年均不超過3% 觀察者網注),有趣的是,儘管這一政策是是由兩個世俗的領導人領導的,但我們印度被(全球其他地區)遠遠地甩在了後面。
不幸的是,這一政策目前恰巧也被如今印度執政黨部分人士賞識。
印度執政黨人民黨的母體“國民志願服務團”(RSS)下屬的分支機構“國民覺醒組織”(SJM),以及“印度工人同盟”(BMS),或許依想效仿前印度總理阿塔爾·比哈里·瓦傑帕伊的政策。瓦傑帕伊所制定的與全球化背道而馳的政策,給印度帶來了快速增長,在21世紀的頭十年裏印度年均GDP增長超過8-9%。這種高增長率是莫迪必須追求的。
追求所謂“Atmanirbhar”是好事,但印度不能重回尼赫魯時期“自給自足”式的經濟政策。作者認為,印度需要成為全球產業鏈的一部分,出口足夠多的東西來進口所需要的東西,而不是要求任何好處、乞求更多的援助或進行更多的讓步。
在過去的3-4個財年裏,印度人民黨一直在不斷地提高進口關税。其中一些關税產品是一些簡單的產品,如風箏、蠟燭、鐘錶、紡織品、果汁、加工食品。印度人民黨説,既然這些產品可以本地製作,為什麼還要進口這些呢。但這不過是印度龐大進口產品中的一小部分。但關鍵是,中國不再是一個出口低附加值產品的國家,中國向印度出口的可不是700億美元的風箏、蠟燭和鐘錶。中國已經進入了高質量手機制造領域,並且正在進入越來越高的設備領域,包括電力設備、機械、高科技設備和5G通信設備。
印度民眾打砸自家中國製造的電視
我們需要搞清楚的是,兩年前莫迪先生在達沃斯論壇時表示,有人試圖破壞世貿組織,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們需要世貿組織來建立一個基於規則的世界體系。如果莫迪説到做到,那麼莫迪就不能歧視中國(商品),加入世貿組織的意義在於其他國家不能選擇性地對印度出口產品徵收關税或歧視,他們必須給予印度和其他國家一樣的待遇。出於同樣的原因,印度必須給予所有的WTO成員同樣的待遇。但現在印度在嘗試一些花招,徵收一些中國產品的反傾銷税,增加植物檢疫條件,有選擇地對一些中國供應商採取反傾銷懲罰,但這些都是例外,而不是基於規則的貿易體系。
抵制中國有用嗎?
如果有人想説我不想買中國貨,沒關係,抵制中國製造,但是請理解,如果你不買中國貨,並不意味着你在買印度貨。這意味着你可能會從孟加拉國、越南、老撾和柬埔寨購買更多商品。
目前問題的部分原因是印度與中國的邊境衝突,你們在電視上看見20名印度人死在中印邊境,憤怒的政客説我們一寸土地都不應該讓步。但請不要重蹈尼赫魯的覆轍。1962年,他對中國非常憤怒,派出軍隊,但被中國徹底教訓了一頓。今天,中國和印度在軍事和經濟上的差距是1962年的5倍。如果印度試圖對中國進行軍事冒險,就等於要求印度再次被中國教訓一頓,而我們將會遭受五倍於當年的羞辱。
我們不要重複尼赫魯自給自足經濟政策的錯誤,也不要重複尼赫魯對中國採取軍事冒險行動的錯誤。
請理解,印度並不是唯一一個。很多國家,尤其是南海地區國家,都和中國有領土糾紛。他們都在使用外交手段處理問題,試圖獲得更多的外交支持,但沒有人急於訴諸武力。出於同樣的原因,我們也應該使用外交手段,不要急於進行軍事冒險。
印度該如何提高競爭力?
與我們的亞洲鄰國或亞洲競爭對手相比,印度許多方面的成本非常高,土地、勞動力、資本、電力、鐵路貨運、航空貨運、物流用時以及一般物流成本都相對較高。所以,如果我們在這麼多方面成本居高不下,那顯然印度是沒有競爭力的。要想變得更有競爭力,我們需要在所有這些方面採取行動。
莫迪提出了針對這些問題的建議,問題是莫迪能在改革路上走多遠,多快。如果想要新的工業項目落地,印度的土地徵用速度必須變得更快,這是顯而易見的。同時土地價格還必須更便宜。莫迪應當推進大量土地國有化,或者出售無主土地,或者以其他方式將土地低價出售。這對於吸引工業,並使其更具有競爭力來講極其重要。
就勞動法而言,考慮到目前的工會政策,莫迪實際上試圖讓印度勞動力更靈活、成本更低,但收效甚微。我們希望莫迪能在這方面多做一點,因為儘管莫迪已經在勞動法上做了不少事情,但現狀是,大多數印度實業家正在試圖減少僱傭勞動力,而不是增加勞動力,沒有人想要建立像孟加拉國那樣的,能容納50000人的大工廠。如你所見,他們視勞工為包袱,而非解決之道。如果你想更具競爭力,那麼廉價勞動力應該是一個解決方案。
其次是利率,印度的利率比我們所有鄰國都要高。由於新冠病毒帶來的經濟危機,印度儲備銀行一直在削減利率,但其他國家削減的幅度更大。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印度儲蓄率僅佔印度GDP的7-9%。如果中央和各邦的財政赤字超過這個數字,那麼就沒有足夠的資金用於私人投資,這就推高了利息成本。因此,如果我們想在長期基礎上有競爭力地降低利率,我們就必須大幅削減財政赤字。
我們的工業用電電價非常高,因為工業用電收費被用來補貼農民和城市消費者。有人提議改革這一制度,大力推進取消交叉補貼。鐵路運費也是如此。為了補貼客運量,鐵路部門提高了(貨運)運價。印度必須停止這樣做,因為這會讓你的鐵路貨運失去競爭力。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印度沒有競爭力,因為印度現在是一個高成本的經濟體。它需要在所有這些領域進行改革,以降低成本,而莫迪已經開始討論推進這一進程的方法。但到目前為止,各方面的進展非常有限。讓我們希望,新冠病毒引發的危機能讓莫迪意識到,現在是他必須推動各種平時難以做到的改革的時候了。莫迪應該繼續這些改革,降低印度土地,勞動力,資本,電力,貨運的成本。如果莫迪能做到這些,印度將再次變得有競爭力,我們的出口將會激增。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