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一位以前得過抑鬱症的朋友在微信上聊天兒。他叫小F,五年前患上重度抑鬱症並因此退學,最近終於痊癒了,通知我們:
他要結!婚!了!
痊癒後的的小F像是完全變了個人——不僅是整個人的精氣神變了,連語言習慣也變了。以前聽他説話總覺得擰巴得像麻花,現在聽他講話卻像陽春麪一樣順溜。
抑鬱症VS語言習慣
事實上,精神病學專家多年來一直在研究抑鬱症和語言習慣之間的關係。
在最早期的研究中,研究者要閲讀並整理受試者的日記,再篩選出其語言文字中的高頻詞彙;或者對抑鬱症患者羣體和普通羣體分別進行訪談,再判斷兩者的語言習慣有何區別。
以上種種,完全要靠人力完成,即使偶爾藉助辦公軟件的文本檢索功能,研究過程也相當耗時。
直到後來,人工智能問世,研究者才開始利用機器學習來自動進行文本分析,以快速分析抑鬱症患者的語言習慣。
研究者調查了64個在線心理健康論壇,其中包括“自殺意念論壇”“焦慮與抑鬱論壇”“心理康復論壇”等。他們利用機器學習對論壇中的6400多名會員的語言習慣進行了調查,並利用人工智能形成統計報告。
語言習慣1:消極形容詞/副詞
首先,抑鬱症患者和普通人在形容詞及副詞的使用習慣上有很大不同,他們更傾向於使用帶有負面情緒的形容詞和副詞,比如“孤獨”“悲傷”“無助”“絕望”等。
這是因為,對抑鬱症患者而言,世間的快樂都與他們無關,世間的悲傷都與他們相似,他們平時更傾向於關注消極的事物,並把這些事物和自己聯繫起來,久而久之,他們看待所有事物都會戴着“消極”的有色眼鏡,因此日常語言習慣也會表現出消極傾向。
語言習慣2:第一人稱代詞
其次,抑鬱症患者使用人稱代詞的頻率也和普通人不同。
統計數據表明,比起普通人,抑鬱症患者使用第一人稱代詞更頻繁,幾乎每句話都離不開“我想”“我覺得”“我感到”之類的表述,反而很少使用“你”“他”“他們”等代詞,即使一開始談論的主題是無關第三方,他們很快就會把話題轉到自己身上。
這一點説明,與普通人相比,抑鬱症患者有更高的自我關注傾向,對自己細微的情緒變化很敏感,與外界的聯繫反而較少。與抑鬱者聊過天的人可能會有這種感受,他們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看似在向你尋求幫助,實際上只是想找人傾訴而已。
語言習慣3:絕對詞
最後,統計結果還表明,除了代詞和負面情緒表達不同之外,抑鬱症患者還有“絕對主義”傾向,更喜歡用“永遠”“完全”絕不”等絕對詞來表述事物或表達自己的感受。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現象説明,在抑鬱症患者的觀念裏,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沒有中間地帶。在抑鬱症患者聚集的各大論壇上,“慣用絕對詞”的人羣比例都很高,在“自殺意念論壇”上甚至高達80%。
語言習慣VS心理特徵
研究者認為,從抑鬱症患者的三大語言習慣中可以發現他們的有以下心理特徵:
1、消極悲觀
2、過度自我關注
3、“絕對主義”世界觀
反之我們可以猜測,同時具有這三個傾向的人,潛在的抑鬱症風險也許更高。
一方面,我們可以嘗試改變對事物的看法,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多看看外面的世界,避免過度自我關注;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觀察自己平時的語言習慣,從而進行抑鬱症風險的自我評估,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