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講,要想維持經濟和社會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除了不超出承載能力之外的人口資源外,具備豐富的自然資源(如沙特),或者地處世界交通要道(如新加坡)等要素同樣必不可少。如果上述要素搭配不合理或缺失的話,則這個國家很可能會陷入發展困境當中,比如非洲內陸國家乍得,便堪稱全球最絕望的國家。
乍得行政區劃圖
乍得是非洲中北部的內陸國家,因境內最大的湖泊-乍得湖而得名,北部與利比亞接壤,東部和蘇丹毗連,南部跟中非共和國交界,西南部同喀麥隆、尼日利亞為鄰,西接尼日爾,國土面積約128.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490萬,首都為恩賈梅納。乍得是個多民族混居的國家,主要分為柏柏爾人、阿拉伯人和黑人三大族羣,國民大多信仰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原始宗教同樣很流行。
根據考古發掘,從公元前7000年開始,乍得境內便有大量人口聚居,並逐漸形成一系列農業文明,其中以薩奧文明最為著名。9-10世紀,薩奧人在乍得境內建立起強大的加涅姆帝國,從16世紀起,與之抗衡巴吉米爾王國、瓦達伊王國也相繼崛起。為爭奪跨撒哈拉貿易通道、搶奪奴隸,三國之間混戰不已,實力漸次衰落。1883-1893年間,三大王國先後被中蘇丹國王拉巴赫·祖拜爾征服。
駐守乍得的法國軍隊
然而,中蘇丹對乍得的控制並未維持多久。1900年4月,法國殖民軍在庫塞裏戰役中擊敗並殺死祖拜爾,隨即開始對乍得進行侵略,到1920年時,乍得全境已淪為法國的殖民地。二戰結束後,實力大衰的法國改變殖民統治策略,給與乍得“海外領地”的地位,意在消解當地爭取獨立的呼聲,但效果並不理想。經過十餘年的不懈鬥爭後,乍得終於在1960年8月11日贏得獨立,並建立起共和國。
乍得雖然“翻身做了主人”,但持續不斷的政局動盪(1965-1990年間曾發生大規模內戰)、糟糕的生存環境卻嚴重製約了國家的發展。如今,乍得獨立建國已有60年時間,但該國依舊處於一貧如洗的狀態中,人均GDP僅有730美元(約合5110元人民幣),還不到中國的1/12,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在2016年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中位居全球倒數第三。
乍得集市
作為全球自然環境最惡劣的國家之一,乍得深處非洲大陸中部,首都恩賈梅納與最鄰近的海港相距1600公里,對外商品輸出嚴重依賴於鄰國,無形中加劇了該國的經濟發展困境。乍得不僅遠離海洋,而且由於地處熱帶、降雨稀少,以至於國土大部分都被沙漠覆蓋,根本無法進行農工業生產,因此該國又有“非洲死亡之心”的稱呼,可見其生存環境之糟。
其實,即使是遍地黃沙的國家,如果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同樣可以躋身富裕國家行列,比如沙特、阿聯酋、卡塔爾、阿曼等國。雖然乍得並非資源匱乏的國家,石油可開採儲量達12億桶,但由於開採難度大、運輸條件差、技術手段落後,其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有限,收益亦很難惠及全民。因此,乍得在實際上仍是一個相當落後的農牧業國家,發展前景黯淡。
乍得湖
跟經濟發展長期滯後相比,更令人憂心,則是乍得的水資源緊張問題,而後者跟每個人的生存息息相關。作為常年高温且年降雨量稀少的國家,乍得境內只有2條河流(沙裏河、洛貢河)和1個湖泊-乍得湖(由乍得、喀麥隆、尼日爾和尼日利亞4國共享),而乍得湖則是該國最主要的水源,在提供飲用水、灌溉農田、工業生產等方面扮演着極端重要的角色,堪稱乍得的“母親河”。
然而,乍得湖的現狀卻很令人揪心。在遠古時期(5400年前),乍得湖的面積高達30-40萬平方公里,是僅次於裏海的世界第二大湖泊。然而,由於地殼變動、持續乾旱、泥沙淤塞和過度利用等問題,到21世紀初時,乍得湖的水域面積已驟降到2.2萬平方公里,最近幾年更是鋭減到2500平方公里,還不到最初的1%。
在乍得湖取水的女子
更加令人揪心的是,乍得湖水域面積仍在不斷萎縮中,如果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的話,或許到本世紀中葉,乍得湖將會完全乾涸。彼時,失去最主要水源的乍得人只能選擇逃難,而乍得這個國家也將不復存在,這絕非世人所樂見。所以,保護乍得湖生態環境,阻止它進一步萎縮,是包括乍得在內沿湖各國共同的責任,理應引起足夠的重視並付諸行動。
資料來源:《列國志:中非/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