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架起空中“天路”
10年前的2010年7月1日,隨着一架空客A319飛機的平穩降落,西藏自治區通航的第四個機場阿里昆莎機場正式通航。截至目前,阿里昆莎機場開通航線4條,通航城市為拉薩、喀什、烏魯木齊、西安4個,由西藏航空、祥鵬航空、東方航空三家航空公司執飛。10年間,昆莎機場已累計保障航班7169架次,運輸旅客491367人次,運輸物資365噸。
從阿里到全國1日內可到達,極大提升出行體驗
轄區面積30.4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常住人口12萬餘人,西藏阿里地區位於我國西南邊陲,素有“天邊的阿里”之稱。行署所在地獅泉河鎮距離周邊最近城市——新疆和田市1300餘公里,距離拉薩1400餘公里,距離北京5100公里。
“2010年以前,阿里出行主要依託公路——國道219連接新疆和田、西藏日喀則及拉薩市,路途遙遠、路況較差,從獅泉河鎮出發到達拉薩,至少需要40個小時。”阿里昆莎機場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為了填補藏西北民航交通的空白,2007年5月,在海拔4274米的獅泉河鎮西南,昆莎機場破土動工。克服氣候惡劣、施工作業期短、建材運輸路途遙遠等諸多困難,工程技術人員用短短3年多時間完成了機場建設,架起了阿里通向拉薩乃至全國各地的空中橋樑。
從阿里到拉薩40多個小時的路程,縮短到2個小時的空中飛行。從阿里到全國各地,1日之內都可到達。航空運輸的快速、便捷,極大提升了阿里人民的出行體驗,也向越來越多的遊客揭開阿里的神秘面紗。
應對高海拔挑戰,形成高原機場運行經驗
阿里昆莎機場是世界海拔第四高的機場。航站樓建築面積約4000平方米,最大保障能力為每小時4架次,高峯最大保障能力為300人次/小時,設計年旅客吞吐量為12萬人次。但是受阿里地區海拔高、空氣稀薄等氣候影響,飛機性能衰減明顯,最嚴重時航班載客量不足30人。
——供電供水供暖困難。由於地區電網不穩定,僅能確保航班期間正常供電,通航之初的大部分時間裏,僅能依靠自備油機發電。“常年氣温較低,管道凍爆凍裂情況常見,維修非常困難。”機場相關負責人説。
——設施設備“高原反應”嚴重。受高原氣候影響,設施設備降效明顯,使用壽命極大縮減。機場圍界由於地處凍土層,氣温回升後傾斜嚴重,無法發揮應有作用。太陽能熱水器、路燈等室外設施設備的使用也經常受到日照時間、大風天氣的影響。
——安全運行壓力較大。機場氣候條件複雜,大風、冰雪等極端天氣屢見不鮮,航班受温度影響減載嚴重;風沙大且頻繁,年平均大風天數69天,極大風速35米/秒,飛機進近中會遇到風切變。
——生活物資極度匱乏。通航之初,阿里地區的主要物資來源為距離阿里地區1000多公里之外的新疆葉城縣和西藏拉薩市,依靠公路運輸,沿途經過多座高山,自然災害頻發。當時員工吃不到新鮮蔬菜、肉禽,吃乾菜、罐頭是常事。
如同堅忍不拔的紅柳、握緊成團的糌粑,用高原的特色風物來形容阿里民航人再合適不過。他們首創的刺絲圍界,消除了圍界安全隱患;為水暖管道量身打造的保温層,解決了冬季管道凍裂凍爆的難題;各類設施設備的“高原反應”,也在不斷摸索試驗中找到了解決辦法……
“苦幹比苦熬更可貴、志氣比氧氣更重要。”機場相關負責人説。通航10年來,阿里昆莎機場保持安全態勢總體平穩,並且形成了一系列可複製可推廣的高原機場運行經驗。
推動經濟發展,激發社會活力,促進民生改善
“阿里昆莎機場的通航,打破了阿里經濟社會長期以來的封閉狀況,激發了社會活力,經濟社會發展面貌因人流、物流的增加而發生變化。”機場相關負責人説。
民航在阿里地區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巨大推動作用。招商引資有了更堅實的基礎,優質旅遊資源有了更充分的展示條件。阿里地區行署公佈的數據顯示,機場通航後,全區接待遊客人次從2010年的6.13萬人次,增長到2019年的109.9萬人次,年均增長38%;旅遊收入從2010年的0.6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3.74億元,年均增長42%;地區生產總值從2010年的18.5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62.04億元,年均增長14%。
機場通航也改變了當地百姓的生活面貌。外地物資進入阿里不再難,新鮮蔬菜、水果、海鮮端上餐桌,阿里人民務工、求學、就醫也更加方便了。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30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