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歐擴大雙向開放帶來機遇

7月20日歐洲理事會作出決定,授權正式簽署中歐地理標誌協定。該協定是中國對外商籤的第一個全面、高水平的地理標誌雙邊協定,也是近年來中歐之間首個重大貿易協定,對深化中歐經貿合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為中歐雙方產品設定高水平的保護規則

根據歐洲理事會20日發佈的公告,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是歐盟與中國之間簽署的第一份意義重大的雙邊貿易協定,它將確保來自歐盟和中國的各100個地理標誌在對方市場上得到保護,從而確保雙方相互尊重對方的優良農業傳統。

地理標誌是表明產品產地來源的重要標誌,屬於知識產權的一種。該協定對地理標誌產品設定了高水平的保護規則,現階段以保護中國的100個歐洲地理標誌和歐盟的100箇中國地理標誌不受仿製和篡奪,有效阻止假冒地理標誌產品,使雙方消費者都能吃上、用上貨真價實的高品質商品。該協定生效四年後,協定範圍將擴大,以涵蓋雙方額外的175個地理標誌名稱。

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霍根表示,該協定表明了歐盟對與中國等全球貿易伙伴開展緊密合作的承諾,有助於加強歐中雙方的貿易關係,使雙方的農業、食品行業以及消費者受益。歐盟中國商會表示,根據該協定,中國相關產品有權使用歐盟的官方認證標誌,有利於獲得歐盟消費者的認可,進一步推動中國相關產品對歐盟出口。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解釋,地理標誌是在具有特定地理來源並因該來源而擁有某些品質或聲譽的產品上使用的標誌,它既指產品,也指區域,通常被用於農產品、食品、酒類和酒精飲料、手工藝品和工業品。從中國的六安瓜片到德國的慕尼黑啤酒,地理標誌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它們不僅為企業提供了利用地理獨特性產品價值的渠道,還能向消費者傳遞信息,吸引消費者。

根據歐洲理事會提供的名錄,中國現階段100個地理標誌產品有來自全國27個省市的地方特產,包括五常大米、山西老陳醋、郫縣豆瓣、煙台蘋果、安溪鐵觀音、贛南臍橙、南京鹽水鴨、安丘大葱、吐魯番葡萄乾等。

中歐地理標誌協定談判始於2011年,歷時8年時間,於2019年11月6日結束談判。隨後,中歐開始履行正式簽署該協定的相關手續。

中歐農產品貿易迎來新機遇

據歐盟官方統計,2019年歐盟27國同中國雙邊貨物貿易額為5596億歐元,增長5.6%。其中,中歐農業和農產品貿易規模逐年擴大,中國是歐盟農產品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國,是歐盟第四大農產品進口來源國,也是歐洲地理標誌產品核心市場之一。2019年歐盟對中國出口農產品額達153億歐元,同比增長37.9%;進口額61.46億歐元,同比增長7.3%。分析指出,中歐地理標誌協定將為雙方企業和中歐農產品貿易帶來新機遇。

對於“愛爾蘭威士忌”入選名錄,愛爾蘭飲料聯盟愛爾蘭威士忌協會負責人威廉·拉維爾表示,從現在起,只有在愛爾蘭蒸餾和熟成的威士忌才可以被貼上“愛爾蘭威士忌”的標籤銷往中國。如今,中國的消費者越來越追求產品的質量和真實性,2018年愛爾蘭威士忌在中國的銷量增長50%,該協定將保護我們產品的真實性,促進銷量繼續增長,增強生產商的信心,因為他們又多了一種打擊假貨生產者的法律依據和合法渠道。

國際風味暨品質評鑑所執行總裁埃裏克·德·斯波伯奇告訴記者,歐洲消費者對從中國文化中發現新產品的興趣和開放度越來越高,“我們發現,中國產品在歐洲市場具有巨大的潛力,去年有很多歐洲的葡萄酒愛好者開始嘗試中國產葡萄酒,茶葉、酒、大米、水果、蔬菜等眾多中國食品在歐洲廣受歡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生產商參加我們組織的美味評鑑,參評產品的品質和口味受到專業風味專家的一致認可。相信中歐地理標誌協定可以讓歐洲消費者進一步瞭解中國產品的品質和真實性。”

比利時中國白酒經銷商Kubo Supply負責人克里斯特爾·範登伯格告訴記者,中國白酒具有古老而獨特的生產工藝,是中國幾千年酒文化的產物,近年來它憑藉品質、聲譽和歷史征服了比利時人的味蕾。未來我們的銷售將受益於中歐地理標誌協定,該標誌將成為比利時顧客選購中國白酒的品質保證書。她説:“通過進口中國白酒,我們參與到中歐貿易中來,和其他眾多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歐洲公司一樣,我們都得益於‘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持, 該倡議促進國家和地區之間深入合作,是開放的升級版本,是通往共同繁榮的道路,是促進發展、文化交流、互利互惠的重要平台,希望我們能在中歐貿易和投資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優化營商環境,提振全球企業的信心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中國累計批准地理標誌產品2385個,核准專用標誌使用企業8811家,累計註冊地理標誌商標5682件。比中經貿委員會主席貝爾納·德威特告訴本報記者,中國地理標誌數量穩步提升,體現了中國政府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持續重視,“近年來,中國打擊侵權假冒工作取得突出成效,我們看到中國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優化營商環境、保護外商投資企業方面作出巨大努力。中歐地理標誌協定將推動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繼續向前邁進,並將有助於鞏固中歐貿易的法律框架,提振在華外商的信心,吸引更多外資。

儘管新冠疫情的暴發造成了艱難的全球環境和巨大的不確定性,但中歐投資關係依然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根據中國歐盟商會對在華歐洲企業的調查報告顯示,89%的企業表示儘管受疫情衝擊,仍願意繼續紮根中國市場,65%的企業表示會增加在華投資,受訪企業中,認為中國營商環境比其剛進入中國市場時有改善的比例連續四年上升,感受到進展最多的方面是政企溝通的改進和市場準入門檻降低。中國歐盟商會表示,中國商務部專門為其新設立了溝通機制,這樣的機會對渴望瞭解中國政策的歐洲企業意義重大,疫情期間,該機制在外籍人員回國流程的説明等政策問題,或在延長汽車行業實施國六標準過渡期等行業具體問題上,都為在華歐洲商界提供了巨大幫助。中國政府已經證明其大刀闊斧的行動能力,正如媒體報道中所述,“中國加快開放步伐有助於提振全球企業的信心”。

英國政治和國際關係分析師湯姆·福迪指出,中歐地理標誌協定來得正是時候,它象徵着信心,以及中歐雙方在有關貿易、市場準入和投資方面取得的進展。中國通過保護歐洲在中國市場的農產品,正在努力彌合雙方差異,這將為正在進行的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鋪平道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09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中歐擴大雙向開放帶來機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