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商賣農貨,賺得盆滿缽滿的不是農民和消費者,而是物流行業
端午那會兒同事在辦公室宣傳老家農民們種的水果,他説老家以種桃子為主。
現在桃子成熟了,卻沒人來收購。
以至於到了成熟期,有的桃子在樹上爛掉。
有的人家聰明,把軟掉的桃子拿來餵豬,儘可能的減小損失。
還有的人家就利用身邊的朋友,將自家的桃子賣到全國各地。
線上和線下相結合來解決農產品滯銷的問題,看起來解決了農民的困擾,還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可是細細來想,線上銷售農產品打破了生產者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的隔閡,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農民和消費者真的是最大受益者麼?不一定!
今年是實現小康的最後一年,農村一些大工程也相繼實現,比如村村通快遞。
我老家只通了水泥路,快遞依然只是送到鎮上,農民需要自己去鎮上拿,如果要求快遞人員送過去是要收錢的。
看到一些其他地區的朋友反饋,那些農村已經通快遞的村子,以前誰都不願意把城裏的快遞送到農村。
因為農村大多偏軟,送東西過去,回來就放空車,是虧本的。
可是今年或者説這段時間,很多人卻搶着送快遞到鄉下,為何呢?
以往農民在網上購物,物流是單向的,只能往村裏送快遞,回來那趟成本沒人報銷。
但今年線上銷售農產品成為主流,快遞人員可以將快遞送到村裏,然後再將農民需要賣出去的農產品拉回來,這樣來回的付出都有保障,跑一趟賺兩趟的錢。
與以前相比,快遞人員自然是賺錢的。
那為何今年線上賣農產品會成為主流銷售呢?這和疫情有關!
其實去年年底疫情就爆發了,只是影響頗深的還是今年的經濟。
首先,農產品滯銷,也是因為市場上供大於求。
比如水果,農民哭自家水果賣不出去,消費者卻表示吃不起水果,中間商賺的差價和利潤有多豐厚不言而喻了吧。
為何農民不自己把水果拿去賣?這和農村交通不便,物流不通有關。
以前我們村有家人就專門做水果生意,一個大貨車,到處跑着去進貨。
他們去那些專門種水果的果農手裏按批發價把水果帶出來,但零售商要賺錢,來回車費、人工成本要保住。
所以抬高價格賣給消費者,故而出現消費者吃不起水果的現象。
按往年,農產品滯銷問題不大,大多農民還是能將水果賣出去。
但今年農產品滯銷的主要原因,則是疫情!
年初在外打工的朋友肯定深有感觸,很多工廠停工停產或倒閉,進廠特別難。
這裏面就不乏一些飲料、果汁等加工廠,他們停止對水果的需求,但水果卻不會因為疫情停止生長。
所以當果實成熟,工廠恢復緩慢或還未恢復,那短時內就不需要水果這些農產品作為原材料來加工產品,那農民的水果能不滯銷麼?
一些線上購物平台就開通了農產品售賣通道,比如大家知道的某多多。
有人説今年前三月,光某多多上就猛增了27萬個農民商家,而且這個數據還在飛漲。
之前寧波奉化區的區長就親自在某多多助農直播間幫農民們賣農活,一天吸引52萬人將滯銷的水蜜桃賣走。
很多人好像看到了商機,似乎農民真的可以藉助這些平台直接把農產品賣給消費者。
線上賣農貨的確讓農民多了個選擇,就是農產品不一定要等到零售商或其他一些人來統一收購,價格不至於被販商們壟斷。
自己也可以將農產品賣出去,價格也不需要被打壓,而是按市場價賣出去。
看起來電商賣農產品的確是好事,但真正想一下,這其實對於農民來説是個無奈之舉。
農民通過助農通道將農產品賣給客户,自己直接發貨。
但除了運送費,還需要對農產品進行保鮮和防腐的處理。
當然,像一些保質期較長不容易腐爛的產品會比較省心。
但像桃子,採摘時已經是成熟(不成熟影響口感),摘來打包、運送過程可能會變軟,遠的地方可能需要5天左右才到。
消費者拿到手時,可能就會遇到壞掉的桃子。
比如之前端午節我同事老家運過來的,從山東運到貴州,花了差不多4天才到。
同事多買了一箱,就是為了用來更換掉壞掉的。
一箱蟠桃有將近20個,卻壞掉了5/6個。
如果是網上自己買的,那這幾個壞掉的就要消費者自己承擔。
試想一下,這次拿到了壞掉的桃子,下次還會繼續下單那家的水果麼?
差評對於農民商家來説是個打擊,對消費者來説也是一種不好的體驗。
可真正無損失的是物流,單量越多,他們賺的越多。
還有像香蕉這樣的水果,摘下來時是青的,需要對其添加一些催熟劑到消費者手裏才能得到香甜軟糯的香蕉。
可農民自身是否掌握果蔬運送中的保鮮和保存技術不得而知,消費者拿到壞掉的農產品,要麼退單要麼給差評,損失的還是消費者和農民商家。
我個人沒在購物平台上買過水果,因為不信任。
換句話説,以前農產品是集中運輸,現在是單個運輸,其實運輸成本是增加了的。
電商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繁榮或許只是一個假象,真正賺的盆滿缽滿的其實是物流業。
看似最受益的農民和消費者並沒因此得到實際利益!
電商只是解決了小部分農民的產品滯銷問題,那部分不會上網的果農菜農煙農只能更加無助。
有人調侃,以前商販子壟斷,現在則是電商。
電商農貨,還有一些後遺症。
一些次果通過網上低價賣出去,果汁廠拿不到貨必然會將果汁漲價,不然肯定會減少原汁,往裏面加添加劑,消費者依然是冤大頭。
有人覺得電商帶動農村發展,可有人覺得這不是好現象。
中間商和流通環節提供了風險保障,粗暴摧毀,電商平台一旦癱瘓,農貨只能在這棵樹上吊死。
以前供應商雖然賺了差價,卻也承擔了水果壞掉的風險。
小水果店分散承擔了整個市場的風險,但消滅這些供應商,風險直接由農民自己承擔。
平台是不可能幫忙分擔的,那時農民不僅要給物流費,還要給平台幫忙推廣的流量費。
説到最後,電商帶動農產品經濟更像一個泡沫,看起來美好,但經不起推敲和打磨。
農民要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不僅要學會怎麼推廣自家產品、產品的保鮮、催熟等技術,最基本的還要學會上網、推廣等等。
社會在不斷進步的同時,也要求農民更快成長,與時俱進才不會被世界遺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