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二代遭受校園暴力,秦昊落淚:女兒反覆被欺負,難道只能轉學嗎
為人父母,最無奈的是什麼?
莫過於,看着自己孩子被欺負,卻無能為力。
最新一期的《婆婆和媽媽》中,伊能靜談到女兒米粒轉到新學校的情況時。
伊能靜説:“她回來兩三天都跟我説,説大家都不理她,我可心疼了。她很容易被欺負……”
有一次小男孩不小心撞到了女兒。
女兒去報告老師。老師要求男孩道歉,事情很快解決了。
卻沒想到,此事成了女兒被針對的導火索。
從那以後,男孩每天都會有意無意撞米粒一下。
他會在上舞蹈課的時候,毫無緣由地把米粒擠到角落裏。
米粒只能默默忍受,整個人被擠到牆壁上,也不懂得推開人家。
聽到這裏,老父親秦昊忍不住哽咽“説的我心都難受了”,掩面落淚。
秦昊的那種遺憾、無奈和力不從心,網友們從屏幕前都能感受的到。
最後,秦昊無奈地問道:
“如果你有一個女孩,在學校總受男生欺負。
你跟老師説,回來孩子也還是受欺負。
第二天跟老師説、跟家長説,回來還是受欺負。
那你該怎麼辦?
難道只能轉學嗎?”
2、孩子受欺負只能轉學嗎?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篇關於“校園暴力和欺凌”的報告:
在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每年有2.4億學生遭受校園霸凌,差不多每三名學生中,就有一人曾遭受過來自同齡人的欺凌!
他們所遭受的包括身體上的暴力欺凌,也包括辱罵、中傷、排擠等言語欺凌。
在這樣的一個現狀下,轉學不失為一個辦法,但誰又能保證,轉學後就一勞永逸?
美國反校園霸凌網站調查顯示:因為新環境沒有熟悉的朋友,轉校生反而更容易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要知道,米粒就是因為轉到新學校,沒有熟悉的同學,才被欺負的。
轉校,可能是解決問題最快的方法,同時也是隱患最多的。
所以教會孩子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3、沉默,只會縱容惡意滋長
著名安全教育學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學教授王大偉曾説過:
“壞人喜歡選擇什麼樣的孩子下手?一般是那些軟弱的、遇到問題就嚇傻了的孩子。”
當孩子被欺負時,一味地迴避矛盾,只會助長對方囂張的氣焰,更肆無忌憚。
在最新一期的《看我的生活》中,馬思純就談及自己曾在初中遭受過校園霸凌:「“我是從小被欺負。”」。
「“上了初中,覺得就是到了地獄了吧!我也不知道,就是有一個女孩一直在欺負我,一直很討厭我”」。
因為長的胖、跑的快,就會被嘲笑:“長那麼胖還跑那麼快”。
拿排球砸她的腦袋,拿走她寄回老家給朋友的信當眾大聲朗讀出來。
就連喝剩的可樂裏,都時常被人惡意地添加了各種“調料”:粉筆灰、拖把水、抹布水……
她沒有向別人求助過嗎?
有。
只不過她的父母告訴她:“不要去理會,你要努力地去證明,你過得比她好”。
她的老師找來欺負她的同學,一句不痛不癢地敷衍道歉,最後還責怪她:“都已經道歉了,你還哭什麼”。
本想息事寧人,得到了卻是對方的日復一日地變本加厲。
而這樣的日子,不是一天,不是一個月,而是整整三年,直至畢業。
即使成年,馬思純也未曾從學生時代的陰影走出來,一度患上“焦慮症”。
如今成為金馬影后的她,也坦言到現在不敢面對當初欺凌她的那個人。
想起知乎上曾有個話題是:經歷過校園暴力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有人説:14年過去了,我仍舊希望他們去死。
校園暴力對一個人的影響是終生的,身體上的傷口會很快癒合,但是心理上的傷疤卻難以磨滅。
即使走出了陰影,性格也會在潛移默化中被影響。
那些青春帶來的傷害和疼痛,可能是10年、20年,甚至一輩子都無法忘記的。
4、教孩子做個“不好惹”的人
一位遭受校園欺凌的10歲男孩媽媽説:
“10年前,我拼了命生下兒子,10年前,兒子拼命來到我的身邊。
每對母子都要拼了命才能相見,可我卻沒能保護好他。”
曾給孩子描繪過完美世界,但當校園暴力充斥在他身邊時,卻沒辦法護他周全。
孩子被欺負,哪怕只是言語中傷,最心疼的一定是父母,可再強大的父母也無法24小時守在孩子身邊。
既如此,不如及早送他一身自保的鎧甲?
一、口頭上不能説,態度上不能垮
華南師範大學池毓凱教授曾提出“孩子吵架勝利發法”。
眼睛要直直地看着對方,挺胸叉腰,要表現出一副“我是不好惹”的模樣。
然後氣洶洶地説:
“住手!”
千萬別小覷語言的威力,弱小者敢發聲,霸凌者才不敢造次。
教育學博士凱瑟琳·迪皮諾有一本書叫《藍芝士嘴,臭汗腳》,以幫助不同年齡的孩子面對這持續、痛苦的挑戰。
其中講到“對付愛欺負人的傢伙”,有一個方法也是:
和他對話,要有力量,挺起腰板站直。
比如史蒂夫經常被格斯欺負、起外號,家長就教他用有力的語言反擊。
父母帶領孩子多練幾次狠話,孩子下一次才能信心滿滿地“回懟”。
沉默是被霸凌者的宿命,發聲才是改變命運的開始。
二、必要時,打回去
如果孩子真的是受到了惡意的欺負,
而不只是簡單的爭執打鬧,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去反擊。
這並不是一昧的出“以暴制暴”,而是要告訴別人我們不軟弱!
而是如同蔡康永所説:
“我們相信還擊是必要的,相比還擊的力量,我們更要培養孩子還擊的智慧。”
如果語言制止不了,就一定要反擊。
節目《開講啦》中,一個媽媽問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如果孩子説有人欺負他,打了他,要不要告訴孩子打回去。
李玫瑾教授語氣堅決地回答説:“肯定會啊。”
她談到:自己的孫女剛上幼兒園的時候,被調皮的小男孩抱起來狠狠砸在地上。
她告訴孫女:“如果被對方抱起來,可以雙手揪對方耳朵,一拽,他一疼,就把你放下了。”
不主動惹事,也不怕事兒,面對校園霸凌,告訴孩子千萬不要慫。
“先文鬥,再武鬥,武鬥不行就撤退。”
好漢不吃眼前虧,逃跑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
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危險面前,別逞能,保自己周全就是最大的“英雄主義”。
因為教孩子“打回去”,不是單純的力量較量,不是你勝我負的輸贏比賽。
而是讓孩子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練就孩子強大的心臟,鍛鍊孩子在社會中為人、處事的能力。
三、做孩子最堅強的後盾
作為父母,我們不僅要培養起孩子擁有強健的體魄,還應該有注意孩子心理的成長。
如果孩子跟你控訴學校裏的事情,不要急着反駁,請耐心傾聽。
千萬不要先找孩子的錯,“人家怎麼不去惹別人,你自己也有問題”這樣的話,能不説就別説出口。
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在他身後。
無論何時,遭受暴力威脅,不要一個人默默承受,爸爸媽媽會無條件地站在你這邊。
父母的支持,不僅能給孩子安全感,還有反抗的勇氣和保護自己的決心。
為人父母,我們既要讓孩子擁有不傷人的修養,同時也要有不被欺負的氣場!
注:部分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