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喜看保亭變“寶亭”

由 沈建伏 發佈於 綜合

保亭在哪兒?北緯18度,人稱“旅遊黃金帶”之上。這是海南省中南部的一個山區縣,毗鄰三亞,位於海南藍色旅遊與綠色旅遊的樞紐和交匯點。

保亭,清代叫“寶亭營”,後改成了“保亭”。

今天,“保亭”又變回了“寶亭”,咋變的?別急,我們要講的就是這個故事。

發揮生態優勢,走轉型發展之路

保亭生態良好,氣候宜人。森林覆蓋率85.2%,年平均氣温24攝氏度,“插根筷子都能活”。然而,過去這裏的16.8萬黎苗羣眾餓不着,卻也富不了——耕地少,人均只有七八分地;沒動力,2008年前幾乎沒有人外出打工;缺技術,老品種種習慣了,種子一丟就不管。新品種,想種又不會,更不知道怎麼去推銷。

到2009年,保亭縣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2872元,遠低於海南全省的4744元。16萬多人口中,貧困線以下的人口一度高達26208人,貧困縣的“帽子”一戴就是十幾年。

難道就不想改變嗎?當然不是。

2010年國際旅遊島戰略實施,為海南全省帶來巨大機遇。像全島其他十幾個縣市一樣,保亭也迎來了各種選擇。然而,作為一個後發展地區,每一步的探索也必然意味着要在別人的經驗中有取有舍、有失有得。

2014年時,縣委、縣政府面臨着選擇。當時的保亭,房地產業一業獨大。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這樣描述全縣發展面臨的問題:經濟總量偏小,產業發展單一,現代農業、三產服務業發展滯後,地方公共財政收入近60%來源於房地產業税收。非保亭一地如此,全省很多地方當時都出現了海南發展歷史之中的“房地產依賴”。

“土地資源對於保亭來講,本來就是稀缺資源,賣一塊就少一塊。‘土地財政’無異於就是‘一錘子買賣’。”經過調研,新任縣委書記王昱正逐漸把目光瞄向了保亭固有優勢:生態。保亭要找到變“保”為“寶”的密碼。

老百姓吃上生態旅遊飯,保亭摘掉貧困帽

優勢好找,決心難下。

2014年,保亭縣委、縣政府開始限制房地產開發,第二年全縣各項經濟指標“斷崖式”滑落:2015年,保亭固定資產投資為25.5億元,下降3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4.13億元,下降19.7%。當年政府不少財政支出項目,幾乎全要靠財政轉移支付維持。

開弓沒有回頭箭。自2014年後,保亭縣再未新引入1家房地產企業。與此同時,保亭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和造林綠化。至2019年底,全縣累計還林、造林2.5萬畝。2019年初,包括保亭在內的海南中部山區7縣市,被海南省確定為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拉緊的生態紅線,保住了保亭的潛力和明天。

6月的海南,生機盎然。在保亭縣三道鎮什進村的董家民宿前,村民吉秀美正忙活着擴建自家的3層民宿樓。“現在正在裝修,完工後至少可以再增加5個雙人間。”

吉大姐是什進村第一個辦旅遊民宿的村民。

2014年底,轉型發展的序幕在保亭漸漸拉開。為加速茅草房改造,推動新興的旅遊文化和熱帶水果兩大主產業,保亭採取“羣眾出宅基地 企業出資建設 政府補貼開拓市場”模式,瞄準生態路,三方齊用力。吉大姐膽子大,第一個吃了螃蟹。

當年下來,全村48户人家不僅全部轉型,而且接連創造出土地入股、店鋪返租、僱工就業等一連串新模式,帶動全縣一道換更好的“飯碗”。

第二年,吉大姐把當初送到外面打工的兒子、兒媳叫了回來,網上預定、網絡帶貨等一系列新手段,也跟着進入了什進村,把全縣新發展出來的紅毛丹、山竹等熱帶水果,變成了“網紅農特產”。生態美了,人氣旺了。有一對上海老夫妻成了吉大姐家的固定長客,每次一租就是半年。

靠天吃飯的什進村,貧困了幾十年。如今,什進村所在的甘什村村委會,建成兩家5A級景區;這裏的紅毛丹通過農業農村部地理標誌認證。2019年,以旅遊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在全縣GDP中佔比超過50%,房地產業税收收入佔比進一步下降到14%以下。同年,保亭成功摘掉貧困縣“帽子”。

“今年是我們海南自貿港建設開局之年。渾身是寶的保亭,將更好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海南自貿港建設添綠增光、作出貢獻。”王昱正説。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作者:本報記者 趙 鵬 人民網記者 毛 雷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