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截圖
據《新京報》報道,為隆重表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做出傑出貢獻的功勳模範人物,中央決定開展“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評選頒授。
日前,在相關地區和部門反覆比選、集體研究的基礎上,經組織考察、統籌考慮,產生 1 名“共和國勳章”建議人選,3 名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其中,鍾南山為“共和國勳章”建議人選,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為張伯禮、張定宇、陳薇3人。
“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是國家最高榮譽,也是國家對人民英雄的最高禮遇。這兩大獎項,在最終頒授之前還需通過公示,廣泛聽取意見,接受社會監督。但作為“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做出傑出貢獻的功勳模範人物”,鍾南山、張伯禮、張定宇、陳薇成為建議人選,可謂民心之所向,當之無愧。
“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一般每5年授予1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逢五、逢十’週年時進行,有需要時可以及時授予。”去年首次開展的集中評選頒授屬於“一般情況”,今年則體現的是“有需要時可以及時授予”。
這也決定了,今年的國家最高榮譽頒授是相對特別的一次。這也是首次針對某個突發事件中的傑出貢獻者頒出國家最高榮譽。
其價值指向性很明顯: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當前防控效果的取得,離不開全體國人的共同努力,其中也湧現出了一批傑出人物。鍾南山、張伯禮、張定宇、陳薇正是他們當中的功勳模範代表。
將國家最高榮譽及時授予他們,既是對他們個人的表彰,也是國家對為抗疫付出和犧牲的所有個體、羣體的肯定,對抗疫精神的守護。
“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經歷,應該讓所有人對此有更真切的體悟。
而這次國家最高榮譽建議人選在抗疫中的表現,就是最鮮活的詮釋:84歲的鐘南山,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甘當“逆行者”,“讓大家別去武漢,自己卻奔赴一線”;
張伯禮主持研究制定中西醫結合救治方案,指導中醫藥全過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取得顯著成效;身為漸凍症患者的張定,衝鋒在前,身先士卒,帶領金銀潭醫院幹部職工共救治 2800 餘名新冠肺炎患者,為打贏湖北保衞戰、武漢保衞戰做出重大貢獻;陳薇奔赴武漢執行科研攻關和防控指導任務,在基礎研究、疫苗、防護藥物研發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他們在“戰疫”中的表現,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事不避難,義不逃責”。他們的專業精神與擔當品質,成了抗疫勝利的堅實支撐。
這種“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擔當精神,不僅抗疫需要、疫後經濟社會復甦需要,國家應對新的國際競爭局面,同樣需要。
無論何時,一個國家都需要秉持公心和專業能力,以負責任姿態和行動全力把國家和社會推向好的方向的人。他們也理當得到應有的敬意和激勵。
就此來説,這次國家最高榮譽“及時授予”,已然具有更深刻的意義。因為,一個國家越是在遭遇壓力和挑戰之時,越需要凝聚敢擔當、善擔當的“精氣神兒”,越呼喚各行各業的能人志士,以對國家與社會負責的態度,擔負起該有的責任。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建議人選的推薦意見中有個細節:鍾南山被建議授予“共和國勳章”,其中一個重要理由就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敢醫敢言,提出存在‘人傳人’現象”。這反映出,箇中認可不僅僅是因為他的專業能力和付出,更是因為他基於專業素養的直言和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是種更可貴的擔當精神。對此予以旗幟鮮明地肯定和表彰,也契合國家對實事求是精神和“説真話”的鼓勵。
總之,將國家最高榮譽授予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做出傑出貢獻的功勳模範人物,是一次致敬,也是一種鼓勵,更是一種召喚。時代需要他們,首先就要擁抱他們——擁抱他們的專業精神與擔當品質。
□重舟(媒體人)
編輯:井彩霞 校對: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