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君認為糊塗的父母,確實會導致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説是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的始作俑者也不為過。
但兄弟姐妹反目成仇也不完全是父母的責任,社會上清明的父母不少。
糊塗和清明跟有沒有讀書關係不是太大,跟父母是否有正確的是非觀有關。
雖説什麼樣的父母可能會有什麼樣的孩子,但糊塗的父母也會有清明的孩子,清明的父母可能也會偶有糊塗孩子。
明理的父母都知道對孩子不能厚此薄彼,因為手心手背都是肉。
糊塗的父母,總會信口開河、口無遮攔,隨意發泄情緒,讓孩子感覺話語中充斥着不滿、抱怨、挑撥離間,不能“一碗水端平”,表現得太強勢,強迫孩子按自己意願行事,不懂得尊重孩子。
1.父母不滿,習慣了抱怨會對孩子產生消極影響
有書君還記得每次回老家看望老人,總被老人數落的感受。心裏也會想不回來看老人就不用被數落。可是想想畢竟父母眼巴巴看着兒女回家看望,也就不再計較。
總有負能量的人,誰靠近誰受不了,最後都會敬而遠之。自家父母的負能量,卻不能躲開一走了之。
負能量爆棚的人説話做事都不滿。殊不知,説這個孩子不是,會讓其他孩子覺得挺恨這個不孝子的,兄弟姐妹矛盾的激化反目成仇,只在一念之間。
父母在兒女之間説來説去是為了從孩子那裏獲得好處、獲取更多的利益。在此兒面前説彼孩,是想套近乎找滿足感,讓你感覺她對你有信任,是想讓你更孝順她。
父母總是控制不住情緒,在此説破,在彼説此,問題就出在自作聰明的話太多上。
孩子知道老人説壞話的“良苦用心”,你就不用記恨其他兄弟姐妹了。既然是老人的問題,就不要太放在心上就好。
2.父母對不同孩子有偏向,“一碗水端平”要智慧
許多人怨父母不能“一碗水端平”,這是兄弟姐妹之間矛盾的主要根源。
兄弟姐妹之間,總是會覺得老人有偏心,對其中的誰更好,對自己不好。比如分財產時,重男輕女的父母認為女兒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是別人家的人,少給或者不給女兒,卻要靠女兒照顧。
自古以來都有婆媳問題,有的婆婆對媳婦不好,兒子也不高興,父母在兒子家受委屈,女兒看不下去,對兒子家有意見,但對老人不平均分配財產的做法心存不滿的女兒,心中會有怨氣。就這樣相互之間矛盾不斷,事兒也不斷。
事實上要做到“一碗水端平”需要智慧,只要多想想父母難以面面俱到,再想想父母的艱辛和努力,他們不是隻考慮自己,而是為了每一個孩子,這個局就能破解。
3.父母表現得很強勢,什麼都要聽從自己的安排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生活中一個人的優勢也可以成為劣勢,比如強勢的父母,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舉止。
強勢讓一個人不被艱難所擊倒,但是艱難時期過去了,再用強勢來對家人,被壓制的人就會受不了,“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父母的強勢會引發家人的反抗。
在這樣的家庭裏,經常會鬧得雞飛狗跳、烏煙瘴氣。兄弟姐妹之間也容易發生矛盾糾紛,因為兒女是從父母那裏習得行為模式的。
父母確實對子女之間產生矛盾有責任。因為糊塗,成為了很多家庭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的始作俑者。但是有些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卻並不完全是父母所致,心胸不夠開闊、體諒寬容才是癥結所在。
有書君認為搞好家庭關係,與父母子女都要努力做好以下這些事。
父母應該承擔傳承好家風、好家教的重要責任。
父母承擔協調好兄弟姐妹關係的重要責任。父母在處理家庭財產、子女責任中,承擔重要公平公正的原則,讓每個子女心服口服是父母的責任。
古語有:“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之説。但是,如果感覺到父母糊塗,一定要提醒自己不要像父母一樣行事。
知道父母糊塗的家庭就會像一盤散沙,親情寡淡,家人不像家人。兒女儘量不要做糊塗的人,多心疼父母,就不必自己難過還傷及無辜。
知道父母糊塗,也要記得父母的養育之恩。
懷着感恩之心,被輕視的孩子,不爭寵怨恨父母對別的兄弟偏愛,不敵視被偏愛的兄弟,因為大家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
孩子大了,創建好家風人人有責。
親人之間要相互理解包容才是解決矛盾的根本。用愛才能解決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如果做不到,怨別人誰都會,怨氣沖天不能解決問題,只會影響關係。
人一開始計較得失,就會漸漸失去平和的心態。往往認為自己吃虧的人容易誤解別人,不知足的人就會有不平之心,心一旦偏了,就會毀了自己的良好心態。
要做到公正對事、公平待人。人往往在自以為是的時候容易誤解別人,多想一下別人的難,就不會只想到自己,太在乎自己也就容易忘記了別人。
成家立業後父母已老去,家裏最重要的是讓老人能夠安享晚年,兄弟姐妹需要共同面對照顧父母的責任。
誰照顧老人誰知道其中的難,應做到多體諒別人,不要動不動就指責,完全不考慮別人照顧父母的難處。
如果兄弟姐妹之間每個人都能以親情為重,凡事三思而後行,少責怪,多體貼、多包容、多諒解,也不至於因為父母的糊塗行為而反目成仇。
老人有老理,小的要尊重。
老人的一些老理已經過時了,小的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善誘,幫助父母理解接受新理念。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不能跟老人一般見識,如果跟老人一般見識就會跟老的一樣糊塗。
有的人正因為感受到了父母的糊塗,儘量不受其影響,也可以避免影響後代。知道怎樣避免重蹈覆轍,注意改變自己的行事方式。
看破不説破是有教養的人,該做的幫扶工作要做。
對糊塗的父母要進行幫助教育,而不是嫌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教自家的父母,讓他們成為令人討厭的樣子,也是一種不孝順。
在父母面前受了委屈,該忍則忍,不該忍就進行幫助教育。不要像父母一樣只會抱怨。兄弟姐妹之間要懂得剋制自己,都知道父母存在的問題,不要聽風就是雨,更不要衝動地去指責別人。
如果是不計較,心胸開闊,明事理之人不會跟父母一般見識,也不會與之計較,還是會一如既往的好好待老人。反之遇上肚量狹小,小心眼斤斤計較,得理不饒人之人,家裏麻煩就大了。
兄弟姐妹之間頻繁互動越多,彼此會越加親近。
親情要依靠相互陪伴,以及共同利益來維持。父母、兄弟姐妹之間不要大動幹火,彼此不來往。
畢竟是血濃於水的同胞,愛恨情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相處和為貴,“老人在,人生還有歸處,老人不在了,餘生之剩歸途”。
不要太高估自己在外人心裏的位置,在別人的世界裏,你永遠只是一個配角,還是好好珍惜家人。
王小波説得好:“人在年輕的時候,覺得到處是人,別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之後,才覺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經一無所有了。”
改變不了父母,就改變自己。
一個人,三十歲以前,説自己受原生家庭影響,有人覺得可以諒解你的行為,如果三十歲以後還不知道改變自己,自己的行為還賴原生家庭,只能説自己沒有長進。
父母是孩子們第一老師,父母的是非觀、道德品質會影響孩子們的一生,要改變家風,建立良好家風,要從自己做起,才可能家和萬事興。
也許你還會喜歡以下內容:
兒媳婦不做飯,不伺候我們,下了班也不願意回家,怎麼辦?
老人在城裏帶孫7年,不想回農村了,被兒媳婉拒,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