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機投彈,軍民不躲,反而跑向落彈區,只為撿炮彈?

作者:鐵錘傑克

1941年1月7日,八路軍115師教導3旅7團在侯集、鄆城之間的潘溪渡,成功實施了一場伏擊戰。在楊勇司令員的指揮下,7團全殲了日偽軍約一箇中隊的兵力。

在諸多繳獲的戰利品中,最讓人興奮的,莫過於一門92式步兵炮。那時候,能有這樣一門重武器,對八路軍各部來説是大喜事。

令人失望的是,隨同這門炮一道繳獲的炮彈只有6發,少得可憐。火炮一旦沒了炮彈,就是沉重的“鐵疙瘩”,中看不中用。為了不讓這門92步兵炮“埋沒”軍中,楊勇司令員特地找來第8軍分區炸彈廠、軍械所的工人,讓他們無論如何也要弄出炮彈。

日機投彈,軍民不躲,反而跑向落彈區,只為撿炮彈?

【楊勇(1913-1983),湖南瀏陽人,1955年授予上將軍銜,抗戰時期曾任115師教導3旅7團團長】

日機投彈,軍民不躲,反而跑向落彈區,只為撿炮彈?

可那個時候,第8軍分區管轄的兵工廠沒原料、沒機器、沒技術人員。僅有的幾十名工人,要説修理步槍,製造手榴彈,那是他們的強項。可一説造炮彈,很多人都直搖頭:炮彈長啥樣,有多大,見都沒見過,怎麼造?

可有的老工人卻不甘示弱:“什麼東西都是人造出來的。過去,咱們連手榴彈都不會造。現在還不是遍地開花?”

有人就此提出了反駁:“炮彈是炮彈,那結構哪裏是手榴彈能比的?再説,就算能照樣子造出來,能不能打是一回事,能不能炸那又是一回事!”

眾人爭執之間,軍分區政委曾思玉來到兵工廠,向大家傳達了上級的指示:“無論有多麼困難,一定要造出炮彈!白手起家,從無到有,這是八路軍的老傳統!你們不但要有信心能造出炮彈,以後還要能造出火炮!”

在曾政委的鼓舞下,眾人以百倍的熱情,投入了生產。當時,兵工廠在做了研究後決定:炮彈生產、製造由修械所負責,炸彈廠則繼續負責生產手榴彈,待技術難關全部解決後,再另外生產炮彈。

由於沒有機器鑄造炮彈殼,工人們只能使用老舊的廢炮殼;雷汞從廢炮彈引信管裏取,彈頭則以破軋花機上的灰生鐵回爐。

就這樣,一場在八路軍魯西軍區後方的“攻堅戰”,悄無聲息地打響了。

日機投彈,軍民不躲,反而跑向落彈區,只為撿炮彈?

日機投彈,軍民不躲,反而跑向落彈區,只為撿炮彈?

【潘溪渡伏擊戰中,被八路軍7團健兒所繳獲的92式步兵炮,如今陳列在軍事博物館】

一次次失敗,一次次試驗,一次次摸索,就是靠着一堆“破銅爛鐵”,魯西兵工廠的工人們成功仿造出3枚炮彈。

經過上級批准,新炮彈試射選在了李莊。這一天,曾思玉政委、7團團長龍世興都來了。而試射的火炮,正是戰士們在潘溪渡之戰中繳獲的那門“鐵疙瘩”。

望着這門“鐵疙瘩”,負責運輸炮彈的程重遠、趙連成內心可是百感交集。在曾政委的要求下,二人隨即開始裝填炮彈,緩緩地把炮口移向了對面山坡處的一座破廟。

“放”!指揮員一聲令下,炮彈即刻出膛,飛向了目標。可等了半天,四周都是沉寂一片。幾十雙眼睛四散望去,尋找着炮彈的蹤跡。

隨後,趙連成裝填了第二發炮彈,打出去後,仍然沒有爆炸。

最後一發也被裝進炮膛,射了出去。可原野上依舊一片沉寂。大家都繃着臉,面面相覷地詢問着同一個問題:

“炮彈為什麼沒有爆炸?”

後來,趙、程二人將發射出膛的兩枚炮彈拆開,仔細研究後發現了問題所在:原來,撞針裏的滑道過於粗糙,彈簧太軟,炮彈彈頭落地後未能第一時間引爆炸藥,導致了寶貴的三發炮彈全變成了“臭彈”。

曾政委對工人表示:“你們找出了炮彈的毛病,這很好。現在還需要你們辛苦一下,馬上改進。無論如何,你們走出了第一步。那就説明,你們還能走出第二步、第三步。”

一番話,説到了兩位工人的心窩子裏。二人當即立下軍令狀:“三天之內!我們一定將改裝完畢的炮彈送回試射場!”

曾思玉卻笑了:“這是為了科學研究,你們不必立下軍令狀。但要抓緊時間,前線還在等着你們的炮彈呢!”

日機投彈,軍民不躲,反而跑向落彈區,只為撿炮彈?

【曾思玉(1911-2012),江西信豐人,開國中將】

不到三天時間,趙、程二人在其他同僚的幫助下,成功改好了炮彈。同一個地方,同一個目標,程重遠懷着激動的心情裝上了炮彈。

“轟”的一聲巨響,那座山坡上的小破廟被轟塌半邊。

“炸了!炸了!”整個試射場,頓時滿是歡呼雀躍之聲。自此以後,炸彈廠的任務便是生產炮彈。可日偽軍對根據地封鎖甚嚴,該用什麼辦法搞到稀缺的原材料呢?

這難不倒機智的抗日軍民。民兵們負責扒鐵道,把上面的鋼軌抬回來鍛炮彈頭;孩子、老人一有時間,就四處收集日偽軍殘留下的破銅爛鐵。

對於兵工廠來説,最難獲得的原材料,莫過於雷汞。好在八公橋之戰中,八路軍戰士成功端掉了日偽軍孫良誠部的一座兵工廠,搜到一本關於軍火生產的冊子。隨即,炸彈廠的張所長、老程、老趙等幾位技術骨幹便按照冊子上的辦法,摸索着生產雷汞。

為了攻克技術難關,魯西兵工廠的工人們不斷創造、發明,向着成功邁進。在他們當中,有個範姓小夥。看着別人幹得熱火朝天,他自己也出了個點子。這天,他提着18磅的鐵錘,來到村外一處野地,“邦邦邦”地敲打起了一顆日軍飛機丟下的“啞彈”。他是想着把裏面的火藥掏出來,順帶用這枚炸彈的外殼做炮彈。

很快,有老工人看到了,立馬拉住他吼道:“臭小子,你是不是不要命了!”

小范卻滿不在乎地抹了一把臉上的汗,累得直喘氣:“怕什麼?我今天就是豁出去,也要把裏頭的炸藥掏出來。”

好在兵工廠的上級知道此事後,第一時間阻止了他的行為。

日機投彈,軍民不躲,反而跑向落彈區,只為撿炮彈?

【和平年代,日軍遺留的啞彈追仍在威脅羣眾的生命安全】

雖説不讓掏啞彈了,但這事給魯西兵工廠的領導和老工人們不小的啓發。畢竟,那些潛在農田、野地裏的啞彈,如果不及時處理掉,必然是個隱患。倘若組織起精幹的排彈分隊,把這些啞彈裏的炸藥掏出來,既能保證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又可以造炮彈打擊日軍,豈不是一舉兩得?

但排啞彈不是那麼容易做的,該怎樣提高安全係數呢?

根據地就是有法子:取出炸彈後,將其打開放到酒坊裏蒸酒的大鐵鍋裏煮,這樣一來,彈體內的炸藥溶成了液體,只會從彈殼內流出,傷不到人。

這個辦法實驗成功後,便四處收集啞彈。如此一來,魯西根據地出現了一副奇特的景象:日本飛機轟炸後,大人不避險,朝着彈着點跑。炸了的地方,撿一些碎片,沒炸的,直接抬回兵工廠。

在根據地軍民的通力協作下,魯西軍區兵工廠的炮彈產量不斷增加。一開始,每個月只能產10發,後來技術熟練了,每個月增至30多發。此後,兵工廠還集中力量生產82毫米迫擊炮彈。步兵炮彈、迫擊炮彈最多時,每個月可生產上百發。而那門繳獲的92式步兵炮在前線更為活躍了,四處打擊日偽軍。

日機投彈,軍民不躲,反而跑向落彈區,只為撿炮彈?

後來,魯西軍分區兵工廠甚至仿造出了一門92式步兵炮。整個抗戰期間,該廠總共產出4門92式步兵炮。而這些“鐵疙瘩”跟隨我軍轉戰南北,立下了赫赫戰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58 字。

轉載請註明: 日機投彈,軍民不躲,反而跑向落彈區,只為撿炮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