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這樣定規矩,孩子不會牴觸

由 慕容亦凝 發佈於 綜合

文丨魚爸

1

常常有媽媽留言説,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不管我怎麼説,他就是不聽,非得我發脾氣大吼才行。”

我們常常説要做一個平和的媽媽,但一轉身就火了。

前段時間發的文章《很多父母,被孩子慣壞了》

留言點贊最多的是,“關鍵是有的孩子就像挑戰你情緒一樣,讓你平和不起來,一件事,好好和他説他不聽,他還對你發脾氣,用挑釁的眼睛看着你,我是心平氣和和他説了半小時沒效果,不聽我的,才發火的。

要換成我同事,早就一巴掌甩上去了。

我覺得我脾氣夠好的了。

但是我娃給人的感覺就是吃硬不吃軟。

好好説不聽,非要發脾氣對他吼,他才聽。”

這代表了很多爸媽的心聲。

其實不是我想吼孩子,誰叫孩子不聽話,而且還挑戰我的脾氣。

那我就要給他一點顏色瞧瞧。

好像一切都是孩子的錯。

其實,你換一個角度來看的時候。

會驚奇地發現,其實在這一場情緒的戰爭中。

父母不僅誤解孩子太多,而且還自以為是地做了裁判。

靠發脾氣逼孩子聽話,不如做好這三個改變。

因為壞脾氣只會養出脾氣更壞的孩子。

2

理解孩子,請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孩子的行為。

就從孩子的磨蹭説起。

有一個媽媽發朋友圈説:“早上睡懶覺起個牀幾十分鐘,吃飯半個小時都吃不完,一直磨蹭!給他講吃完可以玩,一點都聽不進去!我苦惱痛苦!生氣!可是沒辦法,好像已經把他慣成這樣了!打完他一會又恢復原樣了,怎麼辦?”

其實孩子的磨蹭往往是有原因的,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

我以前也以為孩子的磨蹭就是故意的。可有一天兒子跟我説:“爸爸,別催,因為我的屁股有點肥,褲子又小了,穿褲子要慢一點,能不能多給我一點時間?”

“好的,我等你。”

有一天他又跟我説“爸爸,你別催,因為我本身就這麼慢。”

的確呢,他那小小的手指還不夠靈活。

你瞧,他磨蹭是因為衣服的拉鍊頭很難插進去。

有時候,他正在為鞋子的左右分邊而發呆。

但是怕父母發脾氣,或者為了證明自己,孩子的小臉憋得通紅都在那堅持着。

不明就裏的我們只是計算着時間,催着催着,還不快點就發脾氣了。

而很多時候,父母的催促,往往來自內心的焦慮。

一個磨蹭的孩子會讓父母感到不舒服,甚至感到害怕。

因為慢了不行,落後了就晚了。

這是很多的父母內心的擔憂。

我們要考慮孩子的身高和力量。

而不能用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孩子如何如何。

這不是尊重,而是蠻橫。

當然,更難顧及的反而是孩子的想法。

其實孩子是有自己想法的,可很多父母卻只希望孩子聽從自己的安排。

比如有媽媽説孩子做事很拖拉,吃飯慢。

那有沒有想過這件事是不是孩子喜歡做呢?飯菜是不是孩子喜歡吃的呢?

每次我説帶兒子去看電影,那他做事的速度比平時要快一倍。

而一旦做了他喜歡吃的菜。

基本不要你叫他,自己就湊過去,吃得又多又快。

所以有時我匆匆做的飯菜,並不可口。

小傢伙實在是吃不下去了。

這時發脾氣肯定沒用。

只能在飯菜上下點功夫。

這不是孩子挑食,而是我真的沒有用心做啊。

當有了這樣的共情。

就不會因為孩子磨磨蹭蹭而發脾氣了。

因為你懂他行為背後的原因。

對孩子來説,這是非常珍貴的。

而孩子為什麼發脾氣?

這就考驗父母的耐心和觀察力了。

一旦弄清楚了原因,往往就能迎刃而解。

而弄清原因最好的辦法,就是放下自己那不可一世的家長權威。

蹲下來,先接納孩子的情緒。

然後去設身處地地從他的角度想想。

跟孩子耐心地溝通。

當孩子感受到了你的真誠和接納。

他們也往往願意把情緒説出來。

這可是讓他們學會管理情緒的關鍵一步。

3

請馬上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不要帶條件。

孩子總是會跟我們提出需求。

什麼是合理的需求?

就拿孩子坐地上玩這件事來説。

很多父母為這個頭疼。

一看到孩子坐地上,馬上就喊:“快起來,地上髒!”

孩子不理會,繼續玩自己的。

這時大人就氣急敗壞地撲過去,拎起來。

然後説一大堆不能坐地上的理由。

當然,孩子在户外,隨便找一地兒就坐下,肯定不妥。

你也不會讓孩子一個人坐在大廣場的地板上玩。

這時如果孩子想要這樣,那是不正當的需求。

我們可以告知孩子原因,並且找一個能坐的地兒。

但是在家裏,很多父母也不準小寶貝坐地上。

甚至為這個事擔憂。

我覺得這個根本就不要擔心。

因為環境允許時,孩子這樣的需求就是正當的了。

兒子如今從幼兒園回來後,也常喜歡坐地板上玩。

明明在沙發上的,一眨眼就坐地板上,或者跪在地板上,趴在桌子上玩。

剛開始我們還説他,説地上涼。

一見他坐着就提醒他。

有一天,我看到老婆很久沒用的瑜伽墊。

不如放沙發前的地板上給他用,這樣就能自由自在地坐在地上玩了。

此後,再也沒有為這件事煩惱。

不需要再吼,也不需要操心提醒。

孩子在那玩的很開心。

這個就是正常需求。

孩子們都喜歡坐地上玩,這是天性。

父母可以做一個小小的改變,滿足孩子這樣的需求。

仔細一想,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情形。

常常是大人強勢而專制地設定一些條條框框。

讓孩子的一些正當需求被壓迫着。

可惜的是,孩子小的時候,並不知道跟你説:“爸爸媽媽,我需要一個大大的墊子”。

4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培養親密關係。

我們養育孩子,絕不是為了養一個唯唯諾諾、沒有主見的孩子。

所以,依靠發脾氣來逼迫孩子聽話,是父母不能犯的錯。

在所有的親子關係裏。

信任而親密的關係是非常難得的。

因為有了信任,父母説的話,孩子會聽。

在最初的時候,父母總是能輕鬆的獲取孩子信任的。

比如一個小寶寶,會因為媽媽的微笑,敢於跨越視覺懸崖的考驗。

因為媽媽的微笑,讓孩子覺得是安全的。

他們把自己的全部,包括生命,都交付在媽媽的手中。

可是當孩子大了的時候,會發現自己的父母常常跟自己撒謊。

承諾的事一再改變,甚至變卦。

他們會發現自己的想法沒有得到認可。

如果父母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根本沒有去顧及孩子的心理發展,而把孩子交給老人。

自己為孩子的物質生活更好而打拼。

可是信任和親密正在慢慢消失。

當有一天,你突然發現孩子變了。

變得完全像一個陌生人的時候,你説什麼,孩子都覺得你是找茬。

而孩子説什麼,你都覺得帶刺。

想讓孩子聽話。

還要記得,守護住親子間的這份信任和親密。

做好了這三點,我想,孩子們會很樂意守規矩的。

何況孩子們本身也有尋求秩序的意願。

只是看父母是不是做得足夠好。